说起端午节,大家会下意识想起什么?
可能大多数人会想起粽子、划龙舟、香囊、五色线等节日习俗,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真实地了解这个节日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影视剧中关于端午节的名场面
No.1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的名场面
影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屈原》都通过再现“屈原投江”的场面还原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端午节起源的情景。
其实,关于端午节起源,闻一多先生和黄石先生有做过论证,闻一多先生与黄石先生都认为,把端午的源起的帽子安在祭屈大夫的头上,实在是一个民俗上的“误会”。闻先生戏称为一个“谎”,曾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感叹“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No.2
关于端午节习俗的名场面
电视剧《红楼梦》中有熏艾草的场面,《新白娘子传奇》中有喝雄黄酒的细节,《清平乐》中有包粽子、赐荷包的情节,《如懿传》中有挂艾草、洗浴兰汤、赏赐五毒饼与五毒香囊的情形。
那么作家、编剧、导演等文艺工作者,为何对端午节情有独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究竟有何魔力?
端午节的“社会地位”
其一,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同等重要。
其二,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其三,端午节有20多个别称,如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等。
其四,端午节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其五,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如果仍对端午节的“社会地位”感到诧异,不妨看看古人对其的偏爱!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陆游的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吃粽子、挂艾枝、储药配药、备酒菜等,也就是说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保健的双重内涵。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和民俗,如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彩线缠玉臂和小符挂云鬟的画面,以及互致节日的庆贺。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的这首词用“榴花”“杨柳”“角粽”标志性意象表达了喜悦之情,还写了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还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思。
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端午节历史悠久,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究竟是何种文化情怀?
No.1
追思先贤,见贤思齐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忠君爱国却遭奸人陷害,悲愤投江。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名传千古。在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体悟他的高尚品格,向他看齐,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省,一次人格和精神上的铅洗。
No.2
祈福纳祥,健康顺遂
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祛邪避邪的,如喝雄黄酒、插艾草、系五色丝绳、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追求健康顺遂、祈福纳祥的情怀。
No.3
顽强拼搏,奋楫者先
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给端午节增加了狂欢热烈的气氛,一艘艘龙舟伴随着急促的鼓声奋勇争先,传递出了顽强拼搏、奋楫者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