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科研学术的道路是艰难的,最基本能力是必须有的,比如:耐性、毅力、思考能力、发现探索能力、整合及转化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等等,每一项都需要学术人亲身实践。
以下,是我在阅读和探索中的一点感受。
一、学会阅读:
在阅读文献和材料时,我们不仅仅需要多读,更要“会读”。
在[美]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被认为是阅读的终极目标)
这本书言简意赅,明确的分类以及详细的阐述和举例,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要做到阅读层次的飞跃,那就得用无数的阅读来铺就。阅读时,要带着思考和问题去读,读书不是在别人提及某本书时,我们只能兴奋的说自己曾经也读过,然而让我们说出对这本书的见解时,却说不出一二。
我们应该明白自己读了什么,从中收获了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要及时归纳到我们自己的“资料库”。通过这样刻意的训练阅读,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深度将统统得到提高,最终就可以达到作为终极的阅读层次:主题阅读。
二、学会做笔记:
会读书又牵扯出了怎样做笔记,怎样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会做笔记能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除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捕捉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会方便我们回顾和记忆,也会为我们今后的论文写作提供素材。
当然,好书读万遍,且自己的认识、思考和感悟都会随着遍数的增多而加深,更会有不同的体验感受,那笔记也会往深刻层层递进。因为我们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会不断整合过去已知的知识,还会融入新输入的知识。
这些会让我们的视野慢慢广阔起来,直接影响到阅读的层次、记录笔记的层次。自己的思考也会从零星散碎的感悟,变成从全局着眼的辩证思考,并能迅速的列举出其他文献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三、学会找资源:
资源是我们学术得以进行的生命要素之一,我分为人际关系资源和文献材料资源。
文献材料资源,从了解本学科的文献综述开始,知道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是什么。
然后理性且辩证的去研究这些文献材料,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充分了解自己的所长和所短,然后踏踏实实的为自己加料。可以通过专门的学术网站、学术期刊杂志,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公开课、图书馆等等来获取。
人际关系资源,这点不用多说就已经显而易见。
做研究不应是一种封闭的方式,而是向外打开的方式来进行。和同学、师长做交流总会打开自己的思路,找到一些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们眼界和认识往往高出我们很多,甚至高出好几个层面,和他们交流对我们的科研会有极大助益。
也可以说,我们真的是借助了巨人的肩膀去看世界,这也是研究道路上唯一的“捷径”。
当然,我们无论在学术的道路上还是生活中,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先会做人,才能做好学术,也才能走的更远。
四、学会不同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我们追溯本体源头的中介及对不确定的发现探索的过程予以确定的意义。我们走在前后都是无尽黑暗的荒原中,方法会助我们开辟出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有了方法,我们应对文献、材料能做到精准的认识,并练就一双能变真伪、优劣的眼睛。
我们做学术需要懂得方法论,它让我们可以从多层面和多维度来着手进行研究,用不同的视域把路打通。不同学科,使用的方法论也会不同,了解自己的学科,并从资源中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五、要懂历史:
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来,并认清我们来时的路。
历史能让我们在阅读时构建出历史语境,并帮助我们把文献材料中提及的知识点,从历史中找到原因,方便我们把知识串联起来,并把它们一个个放进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位置。
这样我们的历史架构,就会在不断的学习中越来越丰盈,如果没有历史架构,我们读来的知识将很难形成系统。
六、英语要过硬:
在江湖混,迟早都要还的。该学的,一点都不能含糊。
为什么说英语重要?
因为英语的好坏直接决定你的路能走多远,无论在学术中还是生活中。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学科,借鉴的是西方的体系及研究方法。我们如果想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有更本质的认识,我们需要读英语原著,英语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他山之石可攻玉”。
英语是我们的做学术研究工具之一,所以了解自己的程度,玩命学起来吧。
七、耐得住孤独寂寞冷:
最后这个才是重点,如果没有这些忍耐,其他就不会存在。
虽然科研中我们应该是向外的,有些路,只能我们独自走过。
但这样的孤独寂寞冷,又将成就我们内心的繁华,我想,做学术的人都会享受在这样的孤独寂寞冷中。
最后推荐几个学术网站
书籍(评分来自豆瓣):
1、《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著
2、《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日]斋藤孝 著
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日]奥野宣之 著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我必虚心学习,小羊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