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一家提供60帧效果的电影院看完了李安的新片《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
其实想去看被广为宣传的120.无奈城市没有电影院能够支持。可喜的是60的清晰度和流畅感让人目瞪口呆。雀斑和毛孔清晰无比、泪珠能反射光、卡车的晃动让我的晚餐也一起跳舞。不知道为何网上对于新技术的发展褒贬不一,但它带给了我更加强烈的代入感,角色脸部表情变换的情绪感染力,动作“过度”流畅带来的身临其境。无一不让我自然的就接受了这新艺术,难怪李安在电影面临可能性的争议面前让别人要骂就骂他,不要骂技术,技术是无辜的。我想它肯定被李安视作婴孩一样呵护在。
因着电影奇怪的名字和李安部分电影的创新作风,我还想着这部不知又从哪个新角度来暗黑一把世界。但在闭幕的那刻,我和女友最初的评论都是“其实这部还蛮主旋律的”。主是主在电影探讨人生的姿态,还是采取了大众能理解的语言,用李安一贯的温柔娓娓展现。角色之间的对话平和,没有特别激动,连斗殴和“体罚”都似乎刻意压制不让掀起太多波澜。在预告片以为高潮地带是齐步走和烟花。最后由电影里的角色爆出刚才几分钟前的嘴炮就是高潮,真是冷的绝妙的幽默。我喜欢李安的这种柔和淡,因为它们在生活中包围着你。融入到艺术形式中,亲切的让人可以自在的思考,而在一些激情四射后往往落寞,和生活隔离,感觉电影只是电影。
在伊拉克拯救班长失败,接着杀了一个敌人,短暂回国中受着英雄的礼待,比利 林恩的心情是复杂的,而祖国迎接他们的方式是简单乃至粗鲁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汉子被作为符号,在商业世界中被榨取价值,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中场真命天女的歌舞升平和残酷的沙场厮杀不断闪切,在主角清晰至血管的瞳孔里,反射出李安不留情面的嘲讽。八个战士成一排,我那时真有点同情他们,几个刚刚成年的男孩,为着所谓的荣誉拼杀后,就这般怯生生的站着被观众娱乐着。肤浅的歌曲里唱着美女们想约会一个战士,只是因为她们觉得战士很酷。男观众们则最感兴趣的是打听部队里是不是搞同性恋。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他们都完全不被理解,甚至不被尊重。而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惬意的时光,是两个士兵和一个貌似服务生的小哥一起抽烟,也谈论着英雄的无奈“不当兵,我回国能干什么?酒保?快递?”和《拆弹部队》里主角面对超市里丰富的物资而惊恐无措,亦然返回战场的画面感很类似。而小哥则对战士还表达着若有若无的兴趣,仅仅因为对福利的羡慕。生活的苟且都快爆出荧幕了。看似美好的露水情缘的结局,比利在看似无心的透露出不想回战场后,拉拉队长惊恐的说你是美国英雄,你不能这样。李安很可能也是表达,在啦啦队长眼里,比利几近也是一个符号。感情镜花水月。
用霍尔顿式的愤怒表达了一番后,我觉得李安这电影收的很好,犹如一个东方哲学似的圆,在结尾处没有那么尖刻。影片多次提到责任,在大家的生活都没有多少选择的境况下,我们拥有的温暖之一,是一起去承担的非孤独。比利和他的姐姐分别了,但责任和沟通让他们没有距离。班长在战斗前,轮流念出每个战士的名字说爱他们,班长死了,分别了,但在军事下的责任,让他们始终一起。比起荒诞娱乐下的相拥,看清彼此都是无奈的,并一起去承担则更为温暖,最后,在加长轿车里互相“示爱”。这种爱不需要去解构,在外部世界的挤压下,战士们最终在一起,虽然都是没有选择的相聚,但在李安柔滑如水的表达下,也是温暖的,这份温暖能让他们度过有涯一生吗?我不知道,至少能让他们到前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