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小说呢?
曾经有一位朋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也曾经给出过答案,非常个人化的答案。它在不同的人那里答案是不一样的。当我是一位作者又是一位读者的同时,在创作和阅读它的时候,两者之间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如果要找出一点什么共通点的话,那么小说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得到疗愈。不管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
今天读完了马克.李维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是《偷影子的人》,已写了书评,是一部温情且风趣的作品,处处透露出纯真的爱。第二部是《如果一切重来》,尽管因为它的引子写得太好而不想看后面的内容,我也依然欣赏,仅是引子就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后来想想,为什么自己对后面的内容不感兴趣了?对比之下,就是头开得太重,后面的内容显得平庸了,让读者有了过多期待而无法满足这份期待,有了非常大的落差。这也是个学习的点。第三部就是今天刚读完的《伊斯坦布尔假期》,虽然书中没有太多像《偷影子的人》里面那么多耐人寻味的经典句子,故事本身非常有吸引力。
说到故事的叙述,小说其实就是在讲故事。有些故事短,有些故事长,它们都要围绕一个故事的主题,然后用很多的场景,人物的互动展示出来。
我阅读过的作家回忆录或者写作工具书,他们都有一个黄金法则:如果一个内容再好,但是它和故事的推动无关,那就可以坚决地删除。
可以说,在《伊斯坦布尔假期》里,每一个内容都紧紧和故事相连,让你觉得它们都是必要存在的,没有半点多余和牵强。这是叙述故事的首要原则。能做到这样,故事就会非常自然,也让读者一旦开始就不愿把书放下,已经完全被故事俘虏。在这部作品里,我感受到非常顺滑的流畅性。虽然它不像毕加索的画那样把叙述的时空都打乱,它虽然是倒叙,内部结构却属于顺叙。这对于某些时候,当人们脑子很沉重的时候,无疑是一剂良药。脑子都已经沉重了,就不要再让他们去摸索时空的交错了。读着它的我,当下就是需要这般明净、轻盈。
我读小说会从两方面鉴赏它。
被故事本身所疗愈
学习它的写作技巧
《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故事,时间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显然作者是阅读了大量的史料,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地点发生在伦敦和伊斯坦布尔两个地方。恰好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当他描写其中的景色、建筑、街区,还是多少有些熟悉感,也唤醒我在这两个城市游走时的种种感受。海德公园,索菲亚清真寺,特拉法尔加广场,大巴扎......最让我感觉奇妙的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调香师,而它是我在一个月之前购买的,在我参加完一次精油展之后才拿起阅读,对里面关于嗅觉的描写非常有代入感。如果我没有参加那场精油展,或许我和它的连接不会这么深。有些东西,它出现的时间点真是太重要了。它的故事就像是某种芳香,把我的一些低沉能量(带完课感觉自己比较低沉)提升了许多。这就是它的疗愈层面。
马克.李维延续他一贯的风格,温情和风趣。人物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故事里他们只是邻居,这些发生在邻居之间的事是那样接近我们的生活,而它普通的架构中又隐藏着神秘和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最让人感叹的是,他写的是爱情,而爱情两字从来没出现过,整部作品更让人有一股探险的冲动,我觉得更像是一种成长。也就是说,作者已经把主题这个东西完全溶化,把它渗入小说细节里的方方面面。
温情且风趣的风格,读起来让人轻松。我以后可以毫不夸张地建议朋友们,如果你心情低落,真的可以找马克.李维的这两部作品来阅读:《偷影子的人》和《伊斯坦布尔假期》。那种感觉怎么描述好呢?就像在沉闷的空间里透入了一缕清风,让整个空间清新,让里面的人获得一场呼吸的洗礼。
它的温情和风趣以大量的人物对话呈现,他的欧式幽默非常优雅。他既不会像段子手那样下手很重,让你忍不住开怀大笑,他是轻轻的,读完会会心一笑的那种,然后洋溢在一股浪漫且温柔之中,让人感觉到幸福。
读完这部作品,让我开始思考自己之前回答篇首的那个问题。也许,小说的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们如何获得幸福。不管是作者自己,还是读者。当我在一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幸福,我发现,这份东西多么难得啊。人类不都应该是这样吗?
幸福,嗯,读完《伊斯坦布尔假期》会让你洋溢着幸福。这就是我得到疗愈的部分。
关于它的技巧,有两点:
1. 自然地制造悬疑。
由于小说的故事里有一位预言师,有了神秘感,悬疑也就自然产生了。悬疑这东西做不好就会露出马脚,是一个很难驾驭的技巧,然而没有了悬疑小说就会失去趣味性。趣味性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根本。当然,也有一些完全没有趣味性的作品也会很经典,比如意识流作品。其实在读这部小说之前我读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无法阅读完毕。也许在现阶段,我的能量需求是从深沉中被提亮,而意识流作品会让人更加深沉,我越发就感觉读不动了。《伊斯坦布尔假期》把我从这股深沉中拉了出来。
外界对马克.李维的评价是一个全面的作者。也就是说,他不会局限于一种风格。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就是一种风格,不管读哪一本主人公的年纪也差不多,都大概是在叙述一些平时不会说出来的隐忍的东西,而马克.李维作品的维度非常大,他的主人公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成年人,可塑性非常强。
2. 人物有鲜明的特点。
这一点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原则。如果一部小说里的人物没有鲜明的特点就无法抓住读者的心,感觉不到人物就是我们的朋友之一。当读者把小说里的人物当做是自己的朋友,那就是建立连接感了。
女主角是位调香师,拥有敏锐的嗅觉,故事的神秘就是从嗅觉开始,因为对味道的“过闻不忘”让她找回了遗失的记忆,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真相,原来她有两个父亲,两个母亲。
男主角是一位画家,他只画十字路口,其他什么都不画。有趣吧?仅仅是这一点我们都迫不及待想了解,他为什么就只画十字路口啊?
鲜明的人物会让读者欲罢不能,他们特别得好像不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却又真实地存在着,就因为作者拥有了常人没有的——作家之眼。
当我们随着某位作家之眼去和一些人物一起做一些事情,也许我们在做这些事情中获得了对某些事情的禅悟。嗯,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乐此不彼地写小说吧。
话说,读完这部小说,我很想再去一次伦敦,也想再去一次伊斯坦布尔。一个有浪漫的欧式田园风光;一个有神秘的东方神韵,时间赋予我对生命不同的感悟,我想带着这份新的感悟再次去品味这些我曾经到过的城市。在那里的足迹,它们何尝不是也塑造了我?
谢谢马克.李维这个这么动人的故事,让我洋溢着幸福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