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吉姆-崔利斯曾说: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金银与珠宝,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的论著《幸福的种子》一书更是处处让我感动,比如在开场中的那段“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是的,父母借用自己的口,将图画书中的文字一句一句地讲给孩子听,就像播下一粒一粒语言的种子,当一粒幸福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真正让父母与子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本或者出生证明,而是相伴成长过程中充满温暖的爱的言语。
小宝的出生是我们家2016年最喜悦的事情,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清楚的记得2015年9月9号晚上知道自己怀孕时,对正准备爬到我身上骑大马的大宝说:“宝宝你以后不能骑妈妈大马了,有一个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大宝,对着我的肚子使劲拍打,嘴巴里念叨:“我要打弟弟,我要打弟弟。”当家人们沉浸在新生命的到来时,我却对大宝充满深深的愧疚。其实那个时候我没做好心理准备的,不仅仅是大宝,还有我。我丝毫不知道该如何做两个孩子的妈妈?
第二天买了冯颖老师的《二孩时代》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书中没有大篇幅的教导,也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种种刻板,就是描述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的共同成长,他们一起经历错误,不断调整,用一颗勇敢有爱的心去迎接新生活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有不断学习成长的父母。当时怀孕再出去参加一些父母父母课堂非常的不方便,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些网络的课堂,微信课堂,但提升自己的育儿理念。与此同时,用绘本来增进与孩子的交流。
关于二胎以及两个宝贝的相处
关于二胎的绘本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比如《小弟弟要来了》、《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跟屁虫》、《一点点儿》、《小凯的家不一样了》、《又有了一个弟弟》、《彼得的椅子》、《小快活卡由我是好哥哥》……这其中的每一本书,准备讲给大宝听时,我心里都会有一丝忐忑,时至今日当时讲给大宝听的每一个场景我都记忆犹新。大宝在看《小快活卡由我是好哥哥》时,天天当小娃娃,要求横抱。我们给从来没用过奶瓶的大宝买了奶瓶,用小毯子包着抱着他喝水。似乎故事里妹妹罗茜的出生带给卡由失落愤怒的情绪传染到了他。他有明显的返小行为。最让我泪奔的是《一点点儿》,这本书刚买回家的时候我正好是因为提前宫缩卧床。对大宝的陪伴比较少,更是丝毫不敢抱他。我们俩之间的亲密行为也就是睡前的亲子故事还有白天道别时的魔法亲亲。那段时间天天都要讲这本书。记得那天晚上先生出差,准备上床睡觉时,大宝忽然模仿故事里的主人公小南,用祈求的口气说:“妈妈你可以抱我一下下吗?只要一下下就行…… ”我鼻子接着就酸了,我也模仿小南的妈妈说:“可是妈妈不想只抱一下下呀。妈妈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以吗?”儿子兴奋地看着我,静静地站在原地等着我去抱他,我紧紧地抱着他,直到他松开我,满意地笑了。然后问我:“妈妈我躺下你可以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吗?”我说当然可以啊,当我试图把他从床上抱起来时,他说了一句让我泪奔的话:“妈妈,你不能抱我起来,你的肚子还大着呢!”当时的泪哗哗掉下来了。自从知道有了小宝以后,我对两个孩子充满了内疚,觉得老大这么小就当了哥哥,从此再也不能全心全意爱他一个了,更觉得愧对老二,什么都没有准备好,衣服玩具书都是哥哥剩下的,小宝从来就不能享受单独享有爸爸妈妈的机会…但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小宝的到来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的爱与成长。
在小宝小的时候,势必要陪小宝的时间更多一些,或者有的时候,需要刻意的让家人把大宝带出去。这个时候,关于分离焦虑的绘本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看不见的线》此书以被雷雨声惊醒的双胞胎不愿和妈妈分离为开端,随着妈妈和双胞胎层层展开的问答,让“隐形线”这一概念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并通过各种场景假设让孩子们相信,只要彼此相爱的人之间都会有一根饱含爱意的线,有了这根线,亲人、好朋友之间无论相隔咫尺还是天涯,他们的心都会连在一起。
随着小宝渐渐长大,两个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这个时候《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寄予大宝更多的理解,《隧道》也更完美地诠释了手足的含义。
关系死亡
有一段时间大宝玩的时候忽然间就会说:“啊,我死了。”孩子的爷爷奶奶总会及时的制止她,让他说呸呸呸。其实孩子对死亡的好奇是身心发展的一个正常部分,这是对生命本身和自己存在的探索,也是在学习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必然阶段。但是“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个议题又和性启蒙一样有些难以启齿,成人尚且保持沉默,怎么跟孩子谈呢?我又不想给孩子带来太多的恐惧,于是我又精挑了一部分绘本像《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獾的礼物》《石狮子》等。这几本死亡绘本完全没有我们印象中有关死亡的恐惧悲凉和苦楚,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温情和希望。《獾的礼物》每一次读的时候,都会被那种温暖感动,甚至想流泪。文章一开始就渲染了死亡的氛围,但是通篇却没有一丝丝悲凉的气息,满满的是爱和关怀。因为獾知道死仅仅意味着他离开了他的身体。当獾走入隧道尽头,被悲伤弥漫的小动物们发现獾给每一个朋友都留下了礼物~爱!爱,是什么?爱是獾耐心的教兔太太烤姜饼,是獾教鼹鼠用一小张纸剪出一长串鼹鼠,是獾教小狐狸打的领结,……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
关于情绪管理
我觉得我的小时候特别爱哭,但是不敢哭。每一次恐哭泣可能会引起爸爸妈妈的愤怒和压制。80后的我们在为人父母时逐渐意识到,人的喜怒哀惧是身体的一部分,生气和愤怒跟高兴和愉快是一样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其实我跟先生都不是会表达情绪的人,那缺少了榜样的示范,就只好请绘本来相助了。比如《小情绪大情感》《小猪威比情绪管理绘本》《生气的亚瑟》《我生气了》《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生气汤》等。
以《我生气了》为例,他不仅教会孩子如何跟自己的愤怒在一起,也告诉我们成人在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故事里的主人公安生气的时候,安的爷爷劝他回房间冷静一会儿,这样就避免了正面的冲突。故事把安的生气幻化为一个生气怪物,安跟这个升级怪物一起厮打尖叫咆哮,后来慢慢的相处深呼吸,最后怪物渐渐的离去。其实安跟怪物相处的过程,就是安自己处理情绪的过程。
关于孩子的情绪管理,我觉得家长做到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情绪的认同。在花袜子彩乌鸦系列里,有一本书叫 《全都很害怕》。讲到花袜子害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安慰她说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胆小鬼,其实这句话就接纳了彩乌鸦害怕的这种情绪。有时候大宝说害怕的时候,爷爷奶奶会跟他说不怕不怕,有什么可怕的。这个时候大宝有时候会急的跺脚说我害怕,我害怕!我相信他当时一定是害怕的,如果我在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袜子也是呀,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胆小鬼,每次说完这句话都会觉得大宝的心里就会放松很多,好像是他的情绪被人理解到了。
当然,绘本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对他一些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也有意识选择了很多的绘本。比如他经常吃手,买了《大拇指真好吃》,比如别人行为方式跟他不一样的时候,他很困惑,这个时候我们给他看了《各种各样的人》,他对于一些旧的玩具舍不得丢弃的时候我们给他看啦《不能丢的宝贝》……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绘本当成治愈系。当孩子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有没有相关的绘本来给孩子讲一讲。其实我觉得,绘本可能有疗愈的作用,但是这所有的作用都应该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亲子关系跟亲子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美好的亲子阅读会加深彼此的亲子关系。正如台湾著名作家方素珍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睡前十分钟,亲子关系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