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9-10
【原文】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9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请好好为我辞掉吧!若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过汶水(到齐国那边)去了。”
10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回来后)说:“这人要没了,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
【注释】
1、“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执掌鲁国朝政的三桓之首。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比孔子小15岁。闵子以孝闻名,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
“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费宰”,即费邑的执政长官。
“复我”,再来召我。
“汶上”,“汶”音“问”,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在齐南鲁北的边境上。水以北为阳,凡言某水上,皆谓水之北岸。“在汶上”,即是说要到齐国去。
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七岁。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孔子任鲁司寇时,冉耕曾为中都宰。后因恶疾早逝,孔子深为惋惜。
“问”,问候、慰问。
“牖”,音“有”,窗户。
“亡之”,指冉耕将死。
【评析】
季氏不臣于鲁君,所行不正,故其家臣邑宰亦上行下效、屡叛季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阳虎。阳虎本是季氏家臣,既无雄厚家底也无政治背景,却凭一己之才,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家臣执国政”的先河。
季氏被家臣邑宰屡叛所苦。闻闵子骞贤,便欲使闵子为费宰。但闵子骞认为季氏所行非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故坚辞不就。儒者于去就之志气、节操,于此可见其概焉。
宋代大儒朱熹对闵子此举深表赞赏。他认为处乱世而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道不可行,即当止之时。闵子因而固辞季氏之请。这也是上一章中,当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和冉求可否从政时,孔子不置可否的原因所在。
闵子晚孔子十八年而生,早孔子八年而亡,寿只五十;与闵子同列德行科的冉伯牛,也是因病不治,先于孔子而亡。
孔子往探伯牛之疾,隔窗执手,与之作别。其情其景,即今日思之,亦不免伤心难过。眼见高德弟子不久于人世,孔子既哀叹其命,又深惜其贤。故连连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其哀伤惋惜之情,宛如眼前。
宋代大儒朱熹对闵子此举深表赞赏。他认为处乱世而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道不可行,即当止之时。此闵子所以辞季氏之请也。
闵子晚孔子十八年而生,早孔子八年而亡,寿只五十;与闵子同列德行科的冉伯牛,也是因病不治,先于孔子而亡。
孔子往探伯牛之疾,隔窗执手,与之作别。其情其景,即今日思之,亦不免伤心难过。眼见高德弟子不久于人世,孔子既哀叹其命,又深惜其贤。故连连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其哀伤惋惜之情,宛如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