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唐朝由盛世步入衰退的转折点,即使是在平定叛乱后其遗留的直接或间接问题,也是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它不仅仅促使唐王朝逐渐衰落乃至灭亡,甚至对唐以后数百年的政治格局、天下大局都有莫大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北宋时期的重文轻武、南宋时期的党争,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简单分析唐帝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原因一: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最大的失策就是对安史叛军的降众的处理以及战争期间过度扩大的政府军,没有给出妥善的处置方案。为了平息叛乱,唐王朝对于叛将没有加以惩处,反酬之以地盘和官位,导致叛乱余孽的实力得以保存,成为帝国内部的巨大隐患。另外对于政府军,唐王朝增设了不少兵镇,这又平添了很多据地自雄的军阀藩镇。一方面平叛不彻底,藩镇实力不断强大,且藩镇弃文重武,好勇斗狠,胡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兵力削弱,导致政府威慑力不断下降,此消彼长间唐王朝逐渐丧失了政权统治。期间,唐王朝也企图中兴复兴,但由于唐室直接掌握的军力有限,无法压制割据藩镇,反而被宦官势力控制,逐渐沦为宦官党争的玩偶。藩镇之间相互争斗,均视唐室为无物;唐宪宗期间也有征平定淮西藩镇的业绩,一时间全国藩镇表面臣服中央,但身死策灭,叛乱再起。其后藩镇力量再度兴盛,唐室再也无力平叛;到朱温、李克用时期,藩镇已经全部接受唐室政权。
原因二:外族的猖獗。唐室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外力就是回纥骑兵,因此在评判后不断用金银丝帛贿赂回纥,消耗量唐王朝很大的经济。另外回纥还是唐王朝对抗吐蕃的重要助力,因此唐室对回纥的猖獗,只能一忍再忍。不过幸好回纥始终未站到唐王朝的对立面,否则唐室恐凶多吉少!
借助安史之乱,西北地区的吐蕃也乘机夺取唐王朝的大量土地和人口,势力扩大到如今陕西省的中部,对唐王朝都城长安形成直接威胁,并有攻陷长安的举措。借助回纥力量,唐室才能将吐蕃驱赶出境。其后吐蕃不断蚕食唐室,双方陷入持续的拉锯战,唐文宗时期,吐蕃内乱导致衰败,不再为唐室边患。到唐宣宗时期,张义潮率沙洲归正,使得吐蕃力量极度衰弱,在唐懿宗年间吐蕃衰绝,而唐室也内乱无暇顾及边疆,沙州地区逐渐被回纥所占据。回顾唐朝历史,吐蕃与唐室可谓是共生、共存、共发展,共灭亡的写照!
原因三:宦官与党争。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室向军队派出宦官作为监军,从此宦官掌握了军权。同时宦官介入了唐室皇位继承的政治斗争,在此期间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宦官势力逐渐取代宰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军政两方面的大权已然一副或者归属于宦官,中央政局被宦官所操纵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永贞内禅”、“甘露寺之变”,宦官在与士大夫的冲突中完全占据上风,再加上“挟天子”的优势地位,已经完全把控中央政权。即使是士大夫间的党争,也不过是其背后宦官势力争斗的表象,到唐玄宗时期党争不再,其原因是宦官势力间再无冲突,已然不再需要外朝士大夫了。
原因四:流寇作乱。唐僖宗时期,唐室最大的依仗——东南地区藩镇发生大规模叛乱,同一时间王仙芝、黄巢于北方叛乱。尤其是黄巢之乱,流窜于东南,随后北上攻陷洛阳、长安建立齐朝,迫使唐僖宗远遁成都以避战乱。这场动乱祸乱了整个唐室税赋重地,使得唐王朝摇摇欲坠。
原因五:藩镇交兵以及朱温灭唐。在平定黄巢之乱的过程中,各地藩镇不断壮大,而尤其以朱温、李克用为典型。朱温原本是黄巢部将,投降唐室后被封为节度使;李克用本为沙陀人,评判期间被唐室引为依仗。朱、李之间的争斗,蔓延到整个藩镇以及中央政府。随着朱温势力的壮大,已经由觊觎政权的野心;先弑唐昭宗,后逼迫唐哀帝禅让帝位,唐室乃正式灭亡。
唐室自安置之乱后就开始走下坡,期间偶有中兴但未能持久,平叛不彻底、外族猖獗、宦官党争、藩镇争斗导致唐室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