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为政篇第二
(一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
鲁哀公,是鲁国国君,用“对曰”,表示对国君的尊重。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感悟】
治国之策:任用贤良之才
孔子认为,一国之君,在人才选拔上,应该任用德才兼备之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老百姓才会心服口服。
如果任用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老百姓是很难臣服的;而且小人一旦得志,必定祸国殃民。
纵观我国的古代史,我们会发现,但凡盛世,都是明君与贤良之才共同努力的结果。
“贞观之治”,正是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魏征为谏官。“开元盛世”,是唐玄宗任用姚崇、宋暻、韩休、张九龄为相,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后来,因任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险之人,酿成“安史之乱”,让唐朝迅速衰败。
当然,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贤良,需要君王有慧眼,对于君王来说同样是考验。
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小人因每时每刻都在揣测君王的需要和心理,而且绞尽脑汁去迎合和满足他,所以更容易得到君王的喜欢和信赖。真正贤良之才,看重的是大局,往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为了解决问题,因而不一定都会受到君王的认可、甚至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如商朝的比干,看到纣王荒淫无度又残暴不堪,在摘星楼强谏三天,最后被挖心。
所以,明君任用贤才、成就良臣,昏君多用小人、造就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