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带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这本书,这是叙事大家黄锦墩老师的书,和哈克老师一样在叙事领域很有名气,哈克老师还为此书做了推荐序。
今天读了前言和第一篇的第一、二、三节,《创造一个说故事的内在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我很喜欢liliane老师说的一句话:不要以为你说话就是在沟通,有时候可能你一张嘴就输了。回看一下我们身边与孩子的沟通多少是有效的,尤其是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有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永远只能听到“嗯、哦、好的、知道了”这样的回答,而听不到他的内在声音。因为当你说上一句时,他已经猜想你下一句将会说什么了。也就是说我们和他交流沟通的氛围是没有营造好的,他也就没有想和你表达更多故事的时间与空间了。与青春期的娃沟通太难了,很多妈妈直呼:我这是找了一堵墙吗?半天炸不出一句话。
读叙事第一篇,我们来看看从叙事的理念来说需要注意些什么?
1.放下主流的标准与期待,看见孩子的支线故事,找到孩子独特的价值与美好,关心孩子的热情所在。
许多家长看到第一条可能就开始要崩溃了,这怎么能做到呢?你看隔壁家的小宝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我家还什么都不会;再看前面邻居家的孩子学编程了,我家丫头可不能落后……于是我经常会看到有的父母从星期一晚上到周末一直奔波在各大兴趣班门口,很忙碌也很盲目,但是又什么也不肯放弃。孩子辛苦,大人受累。如果焦虑的父母多一点智慧和观察,是否可以发现孩子在学习哪些兴趣班上孩子是神采奕奕,眼里充满期待与渴望的,而参加哪些兴趣班又是无比的吃力与抗拒的,当能接纳到孩子也是有限的孩子的时候,适当做些减法,方能看到孩子的独特与热情所在。而这一切需要的是放下主流的价值观标准,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年龄小可以多一些尝试,年龄大一些要的就是聚焦,扬长避短。
当我们大人能更多看到孩子独特的美好,跨越主流的标准,尊重个体的差异,孩子也越来越有力量去坚持自己的那份与众不同,从而焕发自己独有的光彩。
2.让每个生命都去做自己的主人,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中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样貌。
书中有个小故事特别打动我,对于不想午休的孩子的做法。不懂叙事的老师会用给这样的孩子打×来记录他们的错误而去惩罚。而有方法的老师却是会问:
(1)你喜欢午休时可以有几分的表现?6分
(2)当你做到了什么就有了6分?
(3)如果做到了,你会觉得怎样?喜欢
(4)我怎么做可以帮你做到你想做的?
这样的调整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聚焦的就不是问题而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如果我们不断记录他的不足之处,就是在让他的问题故事越来越严重,渐渐让他自己都觉得自己都是不好的也就是负面的自我认同。当一个人陷入在负面的自我认同中是没有力量去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他会不相信那是自己,甚至觉得对于好的东西他都是不配拥有的。
而当我们移动到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聚焦在改变一点点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时,你会做些什么,他内心的力量就升起了,当6分的目标实现了之后,其实他也会有8分目标的期待,然后再做一点点改变,就这样匍匐前进,一点点的成长起来就容易一些了。
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啦,学会看见孩子的独特与美好,期待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