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老家,一条溪流浩浩汤汤,两岸翠竹青草绵延,水静流深,浪急滩浅,长滩深潭,溪石洞穴其间。此外还有山坑宛延,沟渠纵横、水田阡陌,当然也还有鱼塘连片,这些都是鱼类生长的极好之所。记忆中,野生鱼虾可谓种类繁多。有鳞的有鲢鳙鲫类,无鳞的有鳅鳝鳗类,爬行的有河蟹草虾等。在水面的有白条翘嘴,水底的有鲤鱼鲫鱼,洞穴的有塘虱黄刺等。此外,在田间沟渠里也都有多种鱼类生长。在这些鱼中,最有名也是最好的鱼,当属“粗鳞”方言叫“捐”,此鱼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必须是清澈的活水才能存活生长,因而其味道也极为鲜美,煮熟后的鱼鳞也柔软可吃。还有野生的黄刺(骨)鱼、白鲫鱼、草鱼等,也都是美味加营养的极品,那时老家,算得上是小小的鱼米之乡。在物质匮乏年代,这些鱼对我们来说,可是难得的蛋白质储备了。也正因为如此,便有了许多有趣的相关往事。
1、抓溪鱼
那时溪中鱼多,说个简单的事例便可见一斑。赤足站到溪里时,会有许多小鱼游过来,用那小小鱼嘴来触碰你的脚。当然,要把水中的活鱼变成碗中的佳肴也不是易事。这就是渔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抓鱼要有鱼具,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场所用不同的鱼具,到水田沟渠抓鱼比较简单,拿个小畚箕加上一只小水桶就可以了,而要抓溪里的鱼就难多了。那时没啥捕鱼工具,顶多也就是备个钓竿、捞网等,而且都是自制的。好像想买也买不到,比如那种带倒刺的鱼钩,在当地就很难买到,大家都是用大头针弯成的,不锋利、强度也不够,不是很好用。比较好的是将缝衣针放在碳火上烧红,再将其弯成钩,经淬火后,就算是上好的鱼钩了。手持的大操网也是每家必备,只是那网框由竹片弯成,手把用是长木棍,显得很笨重。鱼网也是自己织,用梭子是用竹片刻的,要备好大小长短多把,织网的线则是从粗大多股的尼龙绳上拆解下来的。织网不难,经过简单的指点就会了。那时的人们,为了抓鱼,也算是脑洞大开的。其中有趣的事情颇多,下面就先说几个比较原始独特的也基本失传的捕鱼法子。
弓鱼。挑选韧性好的毛竹片,取半公分宽,十来公分长的一段,两头削尖,并将其中一头经火烤后向外略张,这样两端一弯即成弓了。再到山里找来一种特有的苇竹,跟手指般粗细的为好,将其切段放到水里煮,待其柔软后再晾干,然后剪成一公分左右小圈圈。这个小竹圈的强度很重要,要能控得住小弓,又要在一些加力下,如鱼口的吸咬下断裂,让竹弓张开撑住鱼嘴,是弓鱼的重要件。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竹弓中间绑上细绳,将弓弯到一定程度后,夹上鱼饵,一般是用切好的地瓜条,然后套上那小竹圈就成了。如此这般炮制多个,在傍晚时分,沿着溪边投放到水里,细绳的一端,或绑在近水的芦苇或水草上,或绑在长条的溪石上放置好,有时还要做上必要的记号。第二天一早就要起床,沿着溪边巡看,有鱼收鱼,无鱼补饵。用这种方法弓到的鱼,一般是个头比较大的翘嘴。这样的弓放多了,自然也就有所收获。
笼鱼。先说那鱼笼,它是特制的捕鱼工具,方言称之为“荷”,应该是我们那里仅见的。这鱼笼用竹片和篾条编制,形状如同歪着头的大漏斗或大喇叭。笼可大可小,全看用于何处而定,一般的是一米多长,开口圆径有五六十厘米,逐渐变小,至笼身直径就是二三十厘米的样子。笼身长度超过张开的喇叭口,在尾端还做有一个可装卸盖子,以便取鱼。关键装置的在笼内,即在笼径位置安上一圈用竹签、篾条组成的竹须,须尖外斜朝内,这样,鱼儿入笼不受阻,要出来就不行了。之所以说鱼笼像歪头的大喇叭,这是为了便于平实着地安放,刻意将一侧做成平直的。放置鱼笼的位置以积水潭的下游为佳。选择一段有些落差的位置,堆放溪石,引水导流,形成漏斗口后,在这里放置鱼笼,用石头压住固定,并在笼口周边用石头堆填,使水可泄,鱼受阻而游向笼子。当时家里就有这样一个“荷”,是父亲做的,因而在适于下水的夏秋季,便拿到溪里,山坑里去“装鱼”,因而不时都有鱼可获。
罾鱼。罾是由竹竿和长木条绑扎支撑起来的方形鱼网,现在已不多见了。这罾要选的四根大小长度相等的竹竿,将其一端绑扎,使竹竿散射成为合适的方形支架,在支架尾端上绑上鱼网,罾的入水部分就成了。在支架的顶端绑上一根长木条,作为控制和支撑杆,它们之间即要连结紧,又要能活动。此外,在木杆还要系上一条粗绳,用以起网放网。这样一个罾就完整了。罾可拆卸存放,捕鱼时,拿到现场进行绑扎安装即可。下网又叫沉罾,沉罾时,要先选好点,即水下要有鱼、地面要牢固。然后扛起罾,将长长的控制木杆竖起定位后,手抓木杆牵绳,慢慢将罾推向水中。这是一种下网等鱼的方法,要在水中放到一定时间后才能起网。起网时,用一只脚踩住木杆,双手拉绳,身体后仰,使劲把网拉起来,把鱼获收起后,再放下网。罾是个大家伙,沉罾更是个力气活,尤其是拉罾出水面时,网的阻力最大,要拼上全身力气才能起网。因此,还小的我自然是没罾过鱼。但每当看到有人在溪边罾鱼时,我们这些小孩都会一路跟着去看,顺便喝喝彩,起起哄,快乐得如同自己在玩一样!
那时在溪里还能常常看到有人用鸬鹚捕鱼。不过都是不认识的外地人,他们将自带的竹排放在溪里,竹排上就放着两只鸬鹚,主人用竹竿撑着竹排四处游走,鸬鹚不时扎进水里,用它那扁长的大嘴捕鱼。因为经过主人驯化和训练,捕到鱼后会飞回到鱼排,将吞不下的鱼交给主人。这是见过的最有诗情画意的捕鱼方式了。
野生溪鱼生性警觉、敏捷,不好抓,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家也是想尽了办法。其实,那时真正能抓到较多的鱼,是在洪水之中或洪水过后。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道理,现在想来,应该是因为洪水浑浊、汹涌,把平时栖在深潭洞穴里的鱼都冲到出来了,加上溪的中间浪头最高,带有向两边的张力,这样上一溪段的鱼就会逐渐靠边,并在溪边被岩石、土坎和草丛阻挡下形成的相对缓流或回流处停歇。于是,每次发洪水,大家都会拿起操网,当然有人也会拿出罾到溪边捞鱼。我也用自己织的网去捞过,而且每次都有不错的收获,尤其是每年最初几次的洪水,可抓的鱼就更多了。虽然多为小石斑、小白条之类的鱼,但却是极好野生鱼类。
至于洪水过后好抓鱼,是因为包括鲫鱼在内的多种鱼类,都有溯清流而上的习性。随着溪水上涨,相连的那些山坑也涨高,鱼儿便会沿着相对清澈的山坑水流往上游,甚至游到水田里。这样洪水退后,许多的鱼便留在田里或山坑中,这时去抓就容易多了。
洪水退后也是钓鱼的最好时机。那些被洪水赶出来的洞穴鱼,最喜欢在半清半浊的溪边觅食,这时,拿根细竹竿,绑上鱼线鱼钩,挂上地里挖来的蚯蚓,就可坐等鱼儿上钩了。而最易钓到的是一种嘴尖、背带刺、身像鳗鱼被称为“刺蛇”的鱼,是很好的一种鱼,肉质坚实细腻,只要去掉其内脏,简单地用咸菜汁炖煮,就十分美味了。只是在钓起来时要特别小心,手极易被刺到,再就是处理鱼获要快速,否则鱼线容易被缠绕。
列举完前面种种捕鱼方法,细想下发现,基本上是以守候为主的,是等待着自然赐予的那种方式。虽然很原始,但却是与生态保持和食物链相因的方式。不过度索取,才有了良好的生态物类的多样性。只是到后来,就没那么厚道,有人用电和炸的方式,进行掠夺式抓捕。一炮炸响,半条溪都漂着翻白的鱼,可见伤害之大。如今,溪里的鱼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