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中彩票,中大奖的方法,但我有「长期致富」的秘诀,其实就是提升认知,坚持好的习惯,放弃坏的习惯。
我们若想改变自己的财富水平,就得设立类似「家庭总资产倍增」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去做选择,做改变,做坚持。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财富水平?因为年纪过了40,很多焦虑都会因为财务问题而起。5年前,我刚过35岁的时候,特别的焦虑。而焦虑的核心就是:未富先老的担心。当时感觉距离「财务自由」还很远,但是职场竞争力相比于20多岁的小伙子已经在走下坡路。35岁这一年的焦虑也给带我很多东西,包括对于人生自由、财务自由的思考,对于「收入模式」的思考,对于个人最根本优势的思考等等。这些思考促使我下了一个人生最大的决定辞职创业,也给我今天的内心平静和坚定,也带给我今天的财富水平。
相比于5年前,在未买房子的情况下,家庭的总资产增长超过10倍。对于自己业余时间的投入,让我体会到「认知复利」的巨大价值。
今天,站在「不惑」之时,我开始做未来10年的展望。我一直认为,人至少得有「往前看10年」的愿景能力。愿景能力并非天赋,更多的是基于认知的意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道理正确,但不够精确,所以无法指导人生。对我而言,每次长途自驾的目的地选择和路径选择都是我做「长线思考」的基本功课,没有这些长线思考,就无法快速判断如下问题:「要不要在某个城市停留?」、「要不要绕道去看一个景点?」。家庭的财富水平也是这样,如果无法对未来10年的目标有非常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就无法选择合适的路径,也不知道取舍之道。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目标是10年后的家庭总财富是现在的两倍,那么很可能老老实实的挣工资攒钱就可以达到,但是如果目标是「10年10倍」,即在10年后家庭的总财富是现在水平的10倍,那你可得好好想想了。
在年轻的时候,在家庭总财富基数低,而工资增长水平快的时候,10年10倍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是人到40,工资增长达到峰值水平,增速下降,而家庭总财富基数已经不低了,10年10倍,即在50岁的时候的家庭总财富增长到40岁时的10倍,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先不说这个目标的可行性,先说它的必要性。如果必要性可以理解,则可行性上的困难就是你要去克服的,而不是躲避的。如果大家认为「财务自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重要到成为「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展望10年之后的生活,家庭的总财富达到1亿元人民币,可能是「财务自由」的基础门槛。
这个目标现在想起来可笑,只要往前回望15年,那时候,「买彩票中五百万」是很多工程师心目中的「财务自由」(或退休)标准。但这个标准放在今天,也只是买北京五环外一套50平米的大开间。
再看看今天,有房的人比例其实很高,而这些房产天津北京的市价也远远超过了300万,甚至有很多超过了1000万。所以,以1000万为基准,10年之后在后面再加一个0是很正常的目标。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可行性」,而可行性就涉及策略和路径选择。如果你目前只有工资收入,那么你可以先计算一下10年「不吃不喝」,税后工资都攒下来总共有多少钱,距离10年后的目标差多远,如果是数量级上的差别,你就得好好想想了。
换个角度,为了满足10年后的目标,应该用10年后的目标减去今天的家庭财富水平,然后除以10。这就是你按照「靠工资攒钱」的方式,所要达到的年薪水平。如果差距很远,甚至是量级的差别,就得「Think different」也就是「第二职业」和「投资收益」。其实最重要的是「投资收益」,10年10倍的财富增长最应该依赖的是「投资收益」。因为10年10倍是典型的「指数增长曲线」,而「挣工资攒钱」是典型的「线性增长」。想在一个大的基数上,用「线性增长曲线」去满足「指数增长的目标」,无疑是缘木求鱼。
今天不涉及具体的方法,只涉及「目标」和「策略」的对应关系讨论。很多人觉得「虚」,但正是这样着眼长远的「无用思考」,才能让人真正的找到财富长期持续倍增的曲线,才知道今天的选择与取舍之道。这也正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具体例子。
希望你带着「10年10倍」的梦想入睡,在希望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