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最近刚看的这本书《只需五秒!用史上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战胜拖延症》的一些核心思想,实际上这本书的精华一篇文章就能概括,希望对希望摆脱拖延症的朋友有帮助。
梅尔.罗宾斯(Mel Robbins)是一位普通的美国中年妇女,她的生活过得非常不如意——自己在家待业没有工作,老公创业开餐馆每天早出晚归。她在家要照顾孩子,每天早上得起来给他们做早餐、整理书包,送他们上学,生活重复而单调。
但她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没有工作,也不是要照顾孩子太累;而是,她每天早上都起不来床: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她就下意识地把闹钟摁掉了继续睡,等再醒过来的时候,早餐来不及做,孩子们的衣服也穿得乱七八糟,还经常赶不上校车,导致上学迟到。这让她每天都处在羞愧和后悔当中,甚至觉得这辈子都没什么希望了。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可以克服赖床和拖延的方法,她把这个办法称之为“五秒法则(5 Seconds Rule)”。她试了几次之后发现,原来克服掉赖床可以有这么多的好处: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也因为每天按时早起,生活变得更加自律。之后,她把自己发明的这个“五秒法则”介绍给其他人,居然还因此登上了TED的演讲舞台。她的TED演讲《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How to Stop Screwing YourselfOver)》在YouTube上有1000多万次的观看。
这还没完,她在2017年2月出版了一本叫做《五秒法则》的书,没过多久就成了风靡全美的畅销书,她也因此晋升为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家。这个本来一事无成的重度拖延症患者,一下子成了风生水起的人生赢家。
拖延症是人类的世纪难题之一。你要是在亚马逊、京东等网上书城搜索“拖延症”三个字,会跳出上百个条目,都是各种关于拖延症的书。一般的书籍会从拖延症的原理讲起,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做分析,教给你各种各样的方法。网上还有克服拖延症的互助小组,大家一起抱团取暖、互相监督去战胜拖延症。
“五秒法则”可能是史上最简单粗暴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了。比起那些动辄研究拖延症几十年的学者,梅尔.罗宾斯发现“五秒法则”的过程就如同是天上掉馅饼。某天晚上睡觉之前,她突然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广告,广告里有一支火箭正准备倒数计时发射升空,然后她就听到了电视里传出来的火箭发射倒计时:5、4、3、2、1,发射!然后,火箭点火,发射台上卷起了漫天烟尘,火箭一飞冲天。
她突然有了个无厘头的想法:我不是经常起不来床吗?要不我试试把自己的起床过程想象成火箭发射,强行把自己从床上发射起来啊?
第二天早上,闹钟又响了,她本来想像之前那样,把闹钟给摁掉继续睡。突然,她想到了昨天晚上的那个广告,于是鬼使神差地开始在心里倒数:5、4、3、2、1,发射!数到最后一个数的时候,她“腾”地一下就从床上弹起来了。
第一次的时候,她觉得可能只是运气好。结果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N天,她每次用这个方法都能成功。从那之后,她就再也没有赖过床。而且,她不光用这个方法克服了赖床,之后她每一次要犯拖延症的时候——比如,该写文章的时候不想写了,该锻炼身体的时候不想去了,她就在心里倒数五个数,数到最后一个数,她就马上行动。再之后,就有了之前我们看到的:她从一个拖延症患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
“五秒法则”指的是当你想要或正在拖延的时候,在心中倒数五个数,数到一就开始行动,一秒钟也不要耽误。
简单粗暴的“五秒法则”背后的科学依据
拖延不是行动力差、意志力差和缺乏时间管理的体现,实际上拖延是一种我们应对压力的机制,每个人都有的。人们拖延不是为了逃避工作而是逃避压力,如果因为拖延而产生更大的压力那就得不偿失。因此拖延后选择原谅自己而不是自责的时候会给自己减少压力从而下次不容易拖延。
而压力来自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感受,越是在意、越是考虑过多就越容易拖延,甚至胆怯。而“发起仪式”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据学者研究,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制造一个所谓的“发起仪式”。当你开始拖延的时候,通过这个仪式,让你停止拖延的行为,重新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而梅尔.罗宾斯歪打正着发明的这个“五秒法则”,就是一个完美的“发起仪式”,它会刺激你大脑的前额皮质,即大脑里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以促使你做出行动。
就以起床为例:早上闹钟响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想起床。当然,不想起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昨天没睡好,或者,外面下雨了适合睡懒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是“我不想起床”这个感受,决定了我们继续赖床的行为。
而这个“五秒法则”之所以能够成功,是逼迫你屏蔽掉自己的感受,直接进入行动模式。我们一般的行为是:需求——感受——行动=拖延,而其中的感受是拖延、退缩和胆怯的根本;而利用“五秒法则”就是让自己先屏蔽感受:需求——5秒法则屏蔽感受——行动=摆脱拖延。
就像我以前在广告公司做陌拜销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害怕、退缩就是因为考虑了太多,站在门口开始想自己如果被拒绝怎么办?被人忽视或伤害到自己感受的时候怎么办?但当我咬咬牙逼迫自己直接看到门就进去问“你们店经理在不在?”之后,发现自己反而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结果反而不错。而那些我考虑很多的客户都因为最终没有勇气而没有去拜访,所以,你的需求和行动之间,并不是直接关联的关系,它们中间还隔了一层:你的感受。
而这个“五秒法则”,就是在你需求出现的时候,屏蔽掉你的感受,将你的需求和行动进行直接关联。
罗宾斯后来还研究发现,这个“五秒法则”不光刺激了我们大脑的前额皮质,还刺激了我们的基底核、活化能、神经可塑性等等。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原有状态,所需要的启动能量会特别巨大。比如,我们本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很舒服,但如果突然要站起来去找本书看,你不仅需要打破身体上惬意舒适的状态,还得克服心理和视觉上电视节目对你的吸引。那么,做出这个改变所需要耗费的能量就很大,我们就不容易做出改变。
而这个改变原有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所谓的“活化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就提出,对于我们平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好习惯,我们应该刻意减少它们的活化能,对于那些坏习惯,应该刻意提高它们的活化能。
比如,你如果真的想培养自己多看书的习惯,就应该把书架尽量放在离沙发近的地方,最好是躺在沙发上就能够到。否则,你还需要起身,走到书房,拿了书再回来,所需要的启动能量太大,你就不容易克服其中的阻力。
反过来说,你要想让自己尽量少看电视,就应该把电视摆放在尽量离沙发远的地方,或者让开电视这件事情变得更复杂,比如把遥控器放在比较高的地方,需要站在板凳上才能拿下来,这样就增加了这个行动的阻力。而之所以“五秒法则”对我们有效,是因为这样一个“发起仪式”其实是在额外为我们提供启动能量,从而打破阻力,发起行动。
其实,我们需求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简单,你发现了有什么需求,就应该直接去做。但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把需求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弄得复杂,比如,我累了、我困了、我没心情了、我想玩一会儿了。越是复杂化,你越不容易真正行动起来。而这个“五秒法则”就是通过屏蔽掉你的心情和感受,把中间的复杂过程简单化,
这么想想,其实也挺有道理的——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感受。毕竟,员工不能等有了心情才开始工作,演员不能等有了状态才进入角色,青楼女子不能等有了感觉才开门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