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篇日记 @New York
近年来,国人对于“留学生”这个群体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有人从留学开销与就业市场的角度理性分析性价比,有人由于自身经历或一些情感因素走向了赞成或不屑的极端。我想在全球化与高度信息化,并且祖国发展速度迅猛的今天,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工薪家庭,完全凭借自己努力考出国的留学生,在这里,我不探讨任何其他因素,只从自身感受出发,来谈谈留学给予我的感悟。
来到纽约一年多的时间,具体到每一个经历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复杂的,但感悟却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背井离乡是成长的必需。更确切地,是“背井离乡是心智成长的必需”(当然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在话下了)。虽然我一直相信,技能的增长非常重要,但心智的健全与成熟才是一切的根基。它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式与价值体系,从而决定了你如何待人接物,有无远见,最重要的,是否自信并快乐。
首先,我需要明确定义一下我所说的“背井离乡”。它具备三个条件:所在地与家乡有遥远的地理距离;与从小适应的社会文化有巨大差异;无亲无故。而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三点,可谓正宗的“背井离乡”。
我想“背井离乡”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珍惜、包容与感恩。具体到生活里,就是让自己成为快乐的来源(不论是自己独处,还是与他人相处,这是珍惜对方、珍惜时间的最好方式);不要把任何人的陪伴与付出看作理所当然;不要任意苛求别人或放大别人的缺点。对待师长、朋友甚至陌生人,我们往往做得更好;但对待常伴身边的亲近之人,我们却很容易变成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失去自控力,苛求别人的付出,无限放大对方的瑕疵。在这里我只说明这个现象,对于这一点背后的心理成因,我会另撰文来阐述。
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八年,我与父母朝夕相伴。现在想来这样长久的相伴,在以后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求。而那时身处这种相伴中的我,有着让现在的自己难以原谅的不知感恩与对父母的苛刻。面对妈妈晚上陪我学习到凌晨,早晨比我还早起做好早点,还为我加大工作量的劳累熟视无睹,甚至从未想过,妈妈是辛苦的;面对爸爸找各种方法为我缓解压力的苦心,我也看作理所当然,甚至有时会将它当作对我学习的打扰。直到现在,终于饭需要自己做,才知道每做一顿饭都不易;病需要自己扛,从懂得有人端水递药问候有多温暖;压力需要自己想办法排解,才明白原来你所谓的父母不理解,只是因为你也从来没试图去理解过父母。
其实不仅仅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多的亲密关系都是如此,夫妻、恋人、密友…心理学家伊莱.芬克尔 (Eli Finkel) 在他的新书《非成即败的婚姻》中提出应对婚姻满意度下降问题的措施,我想其中的精髓对于经营亲密关系,都有很大借鉴意义:碰触你的伴侣,自然积极的肢体接触是保持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不要着急下糟糕的结论,也应证了我所说不要任意放大对方的缺点,当对方做错事时,不应把错误归咎于对方的永久性缺陷,而应以理解的姿态去寻求更多的外部原因(对于自己的错误,我想也是一样的逻辑,这并不是埋怨外界环境,而是相信有改变的可能,并且不忽略自己或他人已经拥有的好品质);学会从外人的角度看待争吵,外人希望看到的总是双方言和、互相理解的结果,我们自己不更应如此吗?
除了如何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也很重要。
“背井离乡”教会我的第二件事,是让我更能了解自己真实的天性,打磨自己的价值体系。不论从先天基因,还是从后天教育及环境的角度出发,原生家庭乃至社会带给我们的印迹是永远流淌在血液之中的。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不再能体会到我们的思维及处事方式有哪些利弊,因为它们就像家乡的空气,无所不在,而呼吸了这么多年,怎样的湿度和温度都显得再自然不过。
出国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我像一条被席卷到另一片大洋的鱼,只能一边拼命地游,一边熟悉新的生态环境与游戏规则。在这里会遇到很多新的事物,有好有坏,有些莫名地激发我的兴趣,有些使我苦恼甚至痛苦。我在这个环境里不断地打开新的窗口,也不断地碰壁。每段经历结束,都需要坐下来看看自己过去相信的一切有没有被打破,什么需要坚守,什么需要放弃。天性中的许多特点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显露,比如说性格中倔强但也温和的真实底色;比如说独处更让我放松,但社交更让我兴奋;比如面对挑战与安逸,潜意识中更倾向于挑战。而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可能并不属于天性的一些东西 (往往是一些观点,对一些事的态度等),会慢慢淡化甚至脱落。比如不再认为一个人的能力 (表现在事业的成功) 与他的品行具有正相关性;比如不再对嘻哈文化有偏见,而是学会欣赏,并了解hiphop舞蹈与芭蕾舞的不同 (简单来说,hiphop在于向下、随性(down),而芭蕾在于向上、时刻保持优雅挺拔 (up) ) 与相通之处 (艺术无高低贵贱之分,舞蹈的灵魂在于舞者想要向观众展示什么,并且观众能否被触动)。
在纽约大学,我遇到了一些一直十分崇拜,却从未想过可以听他们授课甚至与他们讨论的学者,而由于金融工程专业本身的关系,他们同时也是市场上杰出的实践家。有发明了VIX的Peter Carr,有《黑天鹅》(Black Swan)、《反脆弱》(Antifragile)的作者Nassim N. Taleb,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F. Engle,还有很多其他非常优秀的教授。他们让我认识到了,原来当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与他所研究的学问相融自洽时,同时在学术和业界都取得傲人的成就是可能的。他们对于学术、工作的热情、严谨以及对自己的每一个身份(老板、员工、教授…)都尽职尽责的处事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尤其是Taleb教授,他让我产生了工作几年后继续攻读phd的想法,因为他研究的fat tail (长尾理论),extreme risk (极端风险),EVT (极值理论) 都让我非常着迷。
所有的这一切,都修正、完善、验证着我的价值体系,让我抽离身外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同时也更接近真实的、更好的自己。
“背井离乡”还教会我许多事,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最后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人生之课,我想也是我们与这个社会互动的法则,即没有主观能动性等于放弃。
没有人再告诉你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如果你想要得到意见,去争取;想要得到资源,去争取;甚至想要得到朋友,想得到关心,想满足、想快乐,都去争取。取的过程必有争,这个争未必是一个你有我便无的竞争,而更意味着自身踏踏实实的主动努力,与他人真诚尽责的主动合作、互相学习,最终通常会迎来共赢,各“取”所需。
这是关于留学感悟的第二篇文章,半年撰一文,以后必有更多体会,希望自己不断成长,将留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