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刚送走去上学的小儿子,回头往家走。到胡同口时碰到了吃过午饭正在晒太阳的张婶和周大娘。简单的打过招呼后,张婶扭过头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对周大娘说:“你瞧,这梅,个子长的挺高,智商低。家里的事全凭公婆作主,不会打麻将,也不讲究吃穿,整天呆在家里不是带小孩,就是做饭,现在的年轻人,那有这样的,少见”。
周大娘也接着说:“可不,昨天下午呀,我看到老大两口子从县城回来了,临走时,她婆婆拎着一壶花生油和半袋小米往车上塞。这梅呀,只知道去地里干活,收的粮食都让老大两口吃了。人家比她们两口子有本事,公婆也偏向人家”。这话终究还是传到了梅的耳朵里。梅浅浅一笑。
回到家后,看着桌子上放着的一箱纯牛奶,这是大哥大嫂买的。梅心想:人呀!啥事不能太计较了,家和万事兴呀。公婆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这么多年一直跟着我们,帮忙料理家务,干地里的活儿。生病住院,大哥也出钱,大嫂不什么也没说吗。
去年,梅的大哥要购置新车,回来借钱。又被好嘴的张婶看到了,悄悄的把梅拉到一旁,活像一位碟报员,轻声低气地问梅:“你哥这次买车,借了你家多少钱呀”。
“大概没给多少,具体我也不清楚,是我老公给他的,就算跟我说了,我也不爱操那份心呀”。梅淡淡的答道。
“你咋这么傻呀,别人家都是女人当家,你家可好,男人一手遮天,把你换作别的女人早和你老公吵起来了。你脾气可真好!”说着张婶向梅瞟了个白眼。以蔑视的口气,“哼”了一声。在转身即走时说:“你大哥两口子都是生意人,多精明呀,你老公也老实。这钱呀!估计要打水漂啰”。一副等着看笑话,誓不罢休的嘴脸。
转眼间到了今年春天,梅家里的瓦房年久漏雨,大儿子也13岁了。一家人商量过后,决定重盖一座传统式的两层小楼(平房式)。哥嫂也抽空回来了。嫂子看了看说:“这平房式小楼快过时了,孩子·还小,还是盖座欧式小楼吧,省的以后重翻新。图纸我回县城找个熟人帮忙设计一下”。
梅的老公一听‘欧式小楼’,急忙的跟嫂子说:“还是算了吧,我们只有十几万,如果按照设计图纸盖的话,怎么也得花三十多万,去哪弄那么多钱呀”。
大哥听后,不加思索地说:“钱,你不用发愁,我今年驾校的生意还可以,差多少,我给你拿”。
就这样一座欧式小楼在众人的期盼中,在机械的轰鸣中动工了。在繁忙的施工过程中时不时的能看到从城里来的大卡车来家里送货。那是梅的大哥从市里买回来的高档地板砖,还有豪华的门窗。
房子盖成后,梅的老公一合计除了自己的十五万元,剩余的二十余万元全是由大哥出的。还新买了一套沙发和实木餐桌。这个消息一出,惊动了整条胡同里的居民。都羡慕不已。纷纷的来家里参观。其中也包括张婶。
此时,张婶感慨万千,不由的说:“梅呀,你看你们家兄弟间的感情多好呀,你真是傻人有傻福呀!不像我那两个儿子,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的水火不容呀”。
此时的梅,看了看张婶,只是浅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