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儿童咨询的咨询师工作室里,是这样一幅场景,那些早早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大多数不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思想,那么这份工作,便只能从无意识的角度来分析,到底是什么驱使孩子出现了偏离的行为。
这个原因有时也很容易找到,跟送孩子过来的妈妈简单一聊,就知道这哪里是孩子的问题,分明是爸爸妈妈需要咨询。
这是大多数儿童咨询师最无力的地方,明明在咨询室里孩子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回到家他面对的,还是那个原来的家庭。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而有时父母们也很无力:
“我们就是这样被养大的啊,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我听了好多次各种家庭教育的讲座,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有问题,可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咨询师只能笑笑,他们有心无力,咨询有效的前提,是对方有主动改变的需求与动力,指出对方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虽然拥有与父母相似的基因,但他仍然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找到自我,在自我意识浮现时走向独立,每一步,都需要父母放开一点点侵入与控制,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他的世界,并逐步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在他需要的时候,伸以援手。
在清晰的边界内,孩子应当是自由的。
在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前,孩子应当是被尊重的。
这就是咨询存在的意义。
成人后,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都已成型,改变的难度,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这也是父母们不知道如何改变的原因之一。
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有着越来越多焦虑的家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开始,妈妈们便不停交流着让孩子学点什么。
各式各样的亲子班百花齐放。
婴儿游泳,感统训练,还有五花八门的亲子课程,让人眼花缭乱。
孩子们坐在母亲怀里,像提线木偶一般接受训练,一堂课下来,妈妈们的体验很重要,觉得有收获,就很值得。
至于孩子,孩子还小,谁知道他有没有收获呢,钱花了,妈妈的感受不错,那么就应该是有意义的,妥了。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亲子班,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商业上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至于这些训练是否符合儿童发展理论,见仁见智。
见到了太多被原生家庭折磨的孩子,咨询师们想要做点什么,却有心无力,毕竟我们不可能进入每一个家庭,难以从点点滴滴上去影响孩子的成长。
怎么办?
所有的问题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唯一的方法也只能在社会中去解决。
咨询师们集思广益,试图从前人的经验里找到途径,遵循着法国精神分析家多尔多的实践,我们搭建了一座“绿房子”。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们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工作室,跟父母一起,为孩子搭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型社会,帮助孩子们实现人生中与父母最重要的课题~分离。
最典型的,是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
认得一个妈妈,在幼儿园门口眼看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狠狠心一跺脚转身离去,进入车里自己开始嚎啕大哭。
那是孩子第一次进入社会,全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除了吃饭上厕所的基础训练,需要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做怎样的准备?让他们安心面对这样的分离?
同样的,舍不得把孩子放开的妈妈们,如何去缓解你们的焦虑?如何处理自己与孩子的分离?不让他们到成人以后仍然是“妈妈的宝宝”?
咨询师与亲子课老师的不同,在于语言功能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帮助发现孩子无意识的表达,情感与天赋的特质,量身定做了基于发展心理学客观规律的亲子课程体系,这是情商锻炼的基石。
面对全部硕士以上咨询师亲手设计的亲子课,你还不动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