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人向好向上的意识;良,是人先天所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善良,就是人们完善自我对待他人的一种方式。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致良知”,“良知”是我们人人具有,人人自足的品德,“致”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说善良的人,不仅有善心还要有良行。
看见遇到灾祸的人就善心大发,所做的承诺却永远停留在语言层面,甚至作壁上观隔岸观火,这里的“善”就变成了伪善。
善良是人心里的一种氛围美感,这种感情会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所以人心是向善的,人们对于破坏这种氛围的恶意有严重的排斥心理。
之前网络上就有传的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有一些明星会在公众场合高调表达自己的善心,过后却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将自己的伪善行径暴露的一览无遗。
善良是一个人的责任和信念,也是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他们愿意和这个世界温柔的相处。
善良的人不一定有和蔼的面容,他们可能时常一脸严肃,难以接近。但当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选择默默为你铺路;当你生活中遇到苦难时,善良的人离你最近。
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止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他人。但善良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一切皆允的好好先生。
我们既要传达好这种善意,也要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让自己的善良带一点锋芒,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更多来自生活的温暖。
1.善良的劫持者
1973年夏天,两名有犯罪前科的劫匪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们计划抢劫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然而他们的抢劫计划失败了,随后他们劫持了银行内的四名职员作为人质与警察对峙。在与警察僵持了长达130个小时之后,歹徒选择了放弃,释放人质。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四名职员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对歹徒的怜悯同情,拒绝在法庭上指控劫匪的罪行,甚至筹集辩护资金为罪犯辩护。他们不仅无视了政府为了营救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还表示他们在被劫持期间感受到了劫匪的善意,感激劫匪对自己的照顾。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学家的注意,并发现这种屈服于暴虐,同情、帮助加害者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受害者的心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是恐惧,突如其来的威胁让他们手足无措,产生了深深地恐惧感;其次是害怕,生命的权利被剥夺,生死掌握在施暴者手中,极度恐慌并依赖施暴者的每一次行动;
然后是同情,长期受到挟持而并未受到“直接”伤害,或在劫持者手中接到水、食物等小恩惠,受害者会开始同情对方,认为劫持者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后会帮助劫持者,为劫持者的行为辩护,帮助其逃脱罪责。
故事中的劫匪是善良的吗?他们劫持职员长达130多个小时,在和警察长达六天的对峙里给职员一些水和食物,最终在逃脱无望的情况下释放人质。
受害者是善良的吗?他们在事件后极力为劫匪辩护,帮助劫匪脱罪,可这种行为也不是善良的,是一种被人胁迫后产生的精神病征。
赤裸裸的伤害竟然能让人感受到善良,人容易对危害妥协,容易被怜悯感动,这是人性的弱点。劫匪没有杀死人质,这或许是他们仅存的良知,或许是趋利避害的最优选择。
但对于这种锋芒毕露的善良,我们应该感谢的不是那个扣动扳机的人,而是那颗哑火的子弹。
2.无情的路人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头语,其典故来自一则民间故事。传说有一次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作妖,刚刚开始修道的吕洞宾奉命捉妖。
吕洞宾将哮天犬收在自己的法宝“画布”中,后来吕洞宾担心哮天犬会被困死在画布中化为灰烬,心生慈悲便将他放了出来,结果却被哮天犬趁机咬了一口。
哮天犬不识吕洞宾的善意,没有丝毫感恩,吕洞宾自己反而收到了伤害。有人说以德报怨是最高的善良,那么恩将仇报大概就是最大的恶了吧。
知乎上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坐公交车上班时他遇到了一个中年妇女,车子走了一段时间后,妇女显得有些迷茫,开始左顾右盼。
妇女问司机:“到行政审批中心,在哪儿下车啊”,司机正堵在路上,随口说在国土局下车。妇女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可还是没明白司机的回答。
网友热心的上去搭话说,有两个站可以下,距离都差不多,你可以和我一起下,我给你指路。车站到了,指完路后大姐回头一望,有些抱怨的说,早知道上一站下了,还能早点到。
答主说自己那一天上班的心情都不好,对方没有一句感谢还落下了抱怨。生活中的善意是需要回应的,这要求人们学会感恩。
善良的人是太阳,他们给周围的人带来舒适的环境;懂得感恩的人是月亮,他们会把善意继续传达出去。那些只会抱怨的人则是生活的黑洞,他们只愿意贪婪地俘获光芒,从不释放一点温暖。
你的善良必须要有一点锋芒,不要毫无保留的去帮助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否则有一天你也会被他的黑暗所吞噬。
3.善良的锋芒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有锋芒的善良应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一种状态。
善良是一颗种子,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送给需要的人。种子能不能发芽结果还是看需要帮助的人是否自己也付出了努力。
善良的人守着一颗颗珍贵宝石,如果善良的人失去了锋芒,那些宝石就会被恶徒瓜分。这种锋芒是一种分辨能力,也是一种行善的方式。
记得有个扶贫新闻里说,扶贫的人不仅帮那些人选好了项目,预付了钱款,还要帮他们送过来,还要帮他们打理。这种帮扶的善良在这里就被浪费掉了,受助的人完全忽视了这种感情。
诗经《卫风·木瓜》中写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投赠给我,我把美玉还赠给你作为回报,这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珍惜我们之间永久的情谊。
善良一种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让生活充满善意不仅需要善良的人,还需要懂得感恩的人去回应这种善良。
”善“字有口,大概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多多表达,时常回应。一赠一答才是善的最好形式。与善良的人相处是一种愉快的事,与懂得感恩的人一起相处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要让你的善良带一点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