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年纪越大越感觉时间捉襟见肘,转眼间毕业快四年了,回顾了一下这四年走过的路,难免唏嘘,不知不觉就从“职场新人”渐渐的转化为“职场老人”,当然,这只是“职龄”上的变化。在职业上,菜鸟依然还是菜鸟,不懂的东西依旧还很多,不会处理的问题依然棘手。
但说没成长也是假的,虽然过程不顺遂,但跌跌撞撞中也有收获,比如抗打击能力增强、脸皮变厚、渐渐的明确了方向等等。这几年虽然经历过了一些事情,但如果不“反思与复盘”,便不能“内化”为经验,所以在时间的沉淀下,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来反思一下刚毕业时的工作经历,希望这些提炼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谁让菜鸟也有鹰的梦想呢!
记得刚毕业没多久,进了一家做“进口内销”的贸易型公司,一方面这和自己学习的专业相关,另一方面,那时的我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这家公司做的产品是制造业用的电磁阀,属于工业设备中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当时公司分别与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签订了电磁阀的华南地区销售代理权,并在美国与台湾的工厂进行电磁阀的生产与加工,当华南区域的客户有货物需求时,美国那边便会发货到中国,经过清关、物流等一系列的程序,这批货物就会到达客户的手中,而当时我的工作就是在“采购”方面与各方沟通协调,算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如今对这段经历进行“久违的复盘”,脑海中不自觉地就冒出了5个字:累死宝宝了……
从工作内容方面来讲,这是一份“流程性”的工作,有着既定的程序,比如,销售人员根据客户的货品需求,做出销售合同,在ERP系统中录入相关的资料,并在系统中将销售合同转换为“采购计划单”,而我则要根据“计划单”,在ERP中做出“采购合同”,里面还要涉及到采购价与面价的算法问题,然后联系美国那边的对接人,将“采购信息”传达给他,他那边安排生产与发货,货品到达海关后进行报关,仓库审核等程序,然后销售便将货物发给客户,并且ERP系统的信息录入也是和这个执行程序同步进行(采购收货---报关--采购审核--转入库单等等)。
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似简单,可复制的“进口采购流程”,其中涉及了太多方面的沟通协调与Trouble problem,令不太灵光的我手忙脚乱,遇到了很多困难,同事说“你这个职位的活儿是做不完的,一个鼎三个,做着很累呀!”。
首先,在这个职位上,要与多方人员沟通协调,比如美国与欧洲的供应商、台湾工厂的生产商、海关的工作人员、货运代理的物流公司、其他片区的代理商、公司内部的销售与商务、财务人员、仓库管理员、以及部分的外贸客户等各方人物,每天要不断的传信息,QQ等通讯工具闪个不停,一天几十封的邮件收发处理,经常乱了阵脚,往往这件事还没有处理完,另一件事就插入进来,影响了做事的思路与效率。
其次,ERP系统的使用经常令人泪流满面,一方面经常搞不清楚录入单据的程序,很多阀的型号需要一个个数字去核对,很耗费眼力。另一方面就是权限不够,很多资料录入不进去,又经常联系不到这个系统的工程师,加之经历了很多次改制,流程变化很大,所以在不熟悉流程的情况下,又要变换到另外一个流程,很难适应与熟悉。
再次,最令人头疼的便是每个月要上交的“各种报表”,因为供应商那边的负责人有规定,代理商每个月需要上交“funnel”(数据汇总表),一方面作为他们评估代理商的业绩指标,另一方面也是代理商们做“Marketing”的依据,所以按流程走的话,就是公司的商务们将各个区域的销售数据统计好,然后发给我汇总,我则进行统计与报告,里面涉及到财务数据、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等,从小我的数学就不好,面对这样一大堆数据,脑子瞬间就石化了,什么都算不出来。
最后,在各个流程的跟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突发事件”,一般都是跟“时效性”相关,比如客户着急催货,但供应商那边没有成品了,需要工厂加工,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如何去平衡双方的时间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再比如,货物到海关了,检查的关员在做包装检时,说这批货有问题,要补办手续,这时又需要重新回去制作各种单据,什么报关委托书呀、提单呀……,然后才能再次报关,这耗费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有时客户催的紧,货物又迟迟不到手,心里实在着急。
写着写着,就写了好几大段,貌似都是对这份工作的“吐槽”,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对这份工作的深刻印象:没完没了的加班、不停的收发邮件、各种数据汇总、功能强大的ERP、互相配合的同事……似乎都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以现在的“职龄”来看待这份工作,我想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第一:理清工作脉络,顺着“工作线路”走程序:虽然这份工作相对来讲牵扯的面很广,事情多的剪不断,理还乱。但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总有一跟主线路去遵循的,我的工作就是把“采购跟进”的任务做好,无论是内部采购,还是进口采购,都有各自的流程线路,只要把这条线找出来,其他的事项都是这条线之外的延伸,就好像一棵树一样,重心都在树干上,伸展出来的是树枝与树叶。
如果换做现在的我会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工作流程,比如先写出“采购流程”的事项,形成主线路,然后在两边延伸出不同的模块,包括”订货、销售、付款、物流、报关……”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都是对应的注意事项与内容,然后在这条线的平行位置再画一条“ERP流程”,分别延伸出“采购计划单、采购合同、采购入库、采购发票……”等的系统流程,这样线下的执行流程与线上的系统流程一目了然的相对应,对于节点与进度的把控十分有益。
这个工作方法将工作本子上各种零散的“流程记录”与“注意事项”按照线路汇总在一起,有点像学生时代经常做的知识框架总结,首先要提炼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再依据分章节的各个模块来标注具体的内容。有时候写文章也是,可以先画出写作内容的思路线,用不同的关键词串联,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内容的发散与串联,便可以写出一篇逻辑较为清晰的文章了。所以有时读书学习与工作的方式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关键是在众多事物的背后,抽象出内在规律,从而迁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应用。
第二、增强沟通力度,软硬兼施。工作中有很多“老好人”,对谁都客客气气,特别好说话,但工作推进却不怎样,因为很多同事不会太重视“老好人们”的事情,往往能拖就拖,不会及时执行,所以工作就经常延期,工作成果自然不会太好,记得那时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好人”,与报关员沟通时,总是把握不好力度(貌似现在也是),只是一味地催促货物,强调自己的难处,并没有加强压迫的力度,致使好几次货物都在报关的环节上拖延了时间,我也被客户压迫了好几次,所以有时在事物上沟通时,语气硬一点,也未见是坏事。别人最起码能把你当回事,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好像也是这个理,但力度的把控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了。
第三、吃苦耐劳很重要,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要果断放弃:虽然这个想法有些消极,但却是对“职业发展方向”的反思,有的人就适合在制造业里面工作,研究各种产品元器件,对里面的门道如数家珍,就好像那家公司的同事杨哥,他的职位是销售工程师,头衔中有个“工程师”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对美国这个牌子的电磁阀非常熟悉,从功能到使用,从各种类别电磁阀的鉴定到维修阀的处理,他都很在行,加之去美国参加了更为系统的培训,他掌握的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同事们都称他为这个产品领域的“半个专家”。用最近这几年很火的词来讲,他应该是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吧!
以他为参照物,对比一下我的特点:我对制造业产品的研究不在行,也对数字不敏感,不喜欢算数,也不喜欢太流程化的事物,但我喜欢语言、文字、喜欢创意策划、想进一个朝阳行业,不喜欢长久的运营,却喜欢有时间节点的项目运作。针对以上种种特质,去挖掘一个人的长处与短肋,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长尾效应”将优势发挥到最大,而不是“削足适履”,一味地令自己去屈就一份不适合的工作,时间长了,也会出毛病的。
以史为鉴,过去是对现在指导,感谢过去的这些经历,让迷糊不清的我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与感悟,在面对“取舍时”,才能更加淡定自如,本以为自己从毕业到现在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选择,都没有什么成绩,现在却觉的走过的路都是没白走的,即使偏离过轨道,但在误打误撞中,也遵循了一定的方向,而且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渐渐的也有了可“聚焦”的职业领域,剩下的就是慢慢沉淀,让一切都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