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开卷有清香。这清香既来自书的外貌,更来自书的内涵。以前的我可从没感受到书中的那股清香,以前虽然也读书,可那都是功利的读,只有在需要写论文、年终总结时,才临时抱佛脚。每到那时,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总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可过后依然如旧,一拿出书本,读不了几页,就耐不住性子的乱翻一气,往往一本书读上个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读完。总感觉自己每天忙忙碌碌的,哪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就是有时间,也根本坐不住。
一次,无意间读了隐世才女白落梅的书,因为喜欢书中唯美的文字,竟能坐得住读书了。这几年,越来越喜欢上了阅读,并慢慢养成了习惯。喜欢冬日午后一个人静坐阳台,泡一杯茶,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享受美好的午后时光;喜欢雨天蜷在被窝里,听着雨声,沉浸在自己心仪的书卷中;更喜欢每天晨读时和学生们一起品读古典诗词……
读书,让原本浮躁的我沉静下来,懂得了在文字中释然,在文字中感恩。不困于情,不乱于心,相信世间万物,自有其缘法,所有的挂碍及不舍,都是因为放不下。文字的深意,亦如人生的深意,淡然处之,经过从容。
慢慢地,我懂得,读书就是一场修行。每本书中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景,皆让人心生喜悦和感动。
出去交流支教的两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两年,虽然没有统计过字数,但应该不算少。今年九月,交流期满,回到实小,感觉日子一下子忙碌了起来。忙里偷闲,今年所看的书和去年相比,少了许多。
去年制定了读100本书的计划,虽然最后完成了计划,但后来反思,很多书籍都是浮光掠影的读,并没有真正的读进去。所以,今年吸取了经验教训,没有太多的注重读书的数量,只求每读完一本,都能有所收获。对比去年所读的书,自我认为,今年所读的书专业书籍不多,都是些所谓的“杂书”。
今年所读的书有:《李叔同转》、《白说》、《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断舍离》、《李煜传》、《我们仨》、《儒林外史》、《褚时建传》、《我的教育故事》……
《李叔同传》让我认识了一个做一样像一样的李先生。少年时做公子,中年时做名士,老年时做高僧。我喜欢李叔同的每一个身份,但更喜欢他做高僧。以前想不通,是什么力量,让他能放下世间的一切,潇洒地遁入空门?后来明白了,那是他人性光辉的最大诠释,他的心中装的是芸芸众生。即便最后自己患病,依然是将死亡看的那样豁达、洒脱。
《我们仨》让我走近了钱钟书先生笔下“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这是杨绛先生在93岁高龄出版的散文随笔。文中无处不向我们透露着杨先生的乐观、豁达,她用不枝不蔓的冷静描写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读她的文章,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在讲述些烟尘往事。周国平评价她“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她内心的那份淡泊与坚韧,又给我上了一课。
管建刚老师的书最接地气,他书中所写的事,貌似我们这些一线老师也每天都在经历着。并且,管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读后让人感觉特别轻松,且实用性很强,可以不带任何包袱的读。读他的书多半是想向他学习作文教学。他的《我的语文观》让我受益匪浅。他给小学语文考试把的脉,对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的破解,读来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上作前指导课颠覆了我自己以前的作文教学观念。
《一声狂笑,半个盛唐》,让我读到了李白潇洒浪漫的背后,另一个无奈的他。读《李煜传》,让我体会到了作为词中之帝的李煜的“一江春水千古愁”的人生。他本就不想登上那高高在上的王位,也没有遗传到治理国家的优良基因,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给予他的不可承受之重。
《褚时建传》让我认识了昔日红塔集团掌门人和“褚橙”创始人的褚时建。从他那充满传奇色彩、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我分明看到了他从不气馁、积蓄力量谷底反弹的倔强人生。
当然,这其中,也有为了了解上高中的儿子的心理,带着特殊目的去读的《夏至未至》;为了了解明朝历史而读的《明朝那些事》,徐达、常遇春、于谦、海瑞、郑和、戚继光、王守仁……一个个让人敬仰的名字熠熠生辉;从《做幸福的教师》一书中,认识了一个个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幸福教师……
2020,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遇逆境从无怨尤,也不生愁惧;处逆境亦淡然心性,不骄纵浮华。用阅读来成就你我今生最美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