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九:以《爬山虎的脚》为例
这是小学阶段语文课文非常经典的一篇状物的文章。
开头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的房顶上也占满了爬山虎。这里从学校的爬山虎写到家里的爬山虎,告诉我们一个常识:爬山虎会爬墙,因此有的占满了墙,有的甚至会从墙上爬上去占满了屋顶。这也是从整体上写爬山虎。
整体勾勒以后,接下来便是从细部描写爬山虎,先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这里抓住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来写,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顺序写了叶子颜色变化的特点。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不几天长大的叶子,嫩绿。接下来重点写了长大了的叶子。为了把焦点聚集到重点上,作者用了一个过渡句(下面的第一句):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为什么引人注意呢?绿得很新鲜,看着很舒服;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怎么个均匀法?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重叠起来,那就不能算均匀了;留下空隙,那也不算均匀了)。看来,长大了的叶子是很有特点的。这也是它们引人注意的原因。因此,这里有一点因果关系的逻辑存在。是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
前面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爬山虎的叶子。接下来便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爬山虎的叶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静态的叶子铺得均匀,非常引人注意;动态的叶子,也好看得很(因为风拂过叶子,漾起波纹)。
作者为什么先写叶子?因为叶子是表面上最先看到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于是,先写了引人注意的叶子,后写不那么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而这恰恰是爬山虎能爬的关键所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常识(道理):关键的东西常常是隐藏着的,常常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看: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里写出了作者对爬山虎有一个仔细的观察和发现。前两句也是一种过渡。拿以前和今年来对比:以前不知道它怎么能爬,是因为没有注意;今年则发现了爬山虎原来是有脚的。看来,非要仔细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啊!接下来把注意力聚焦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原来它的脚是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叶子的颜色跟爬山虎的新叶的颜色一样,是嫩红的。为什么最后要来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呢?这是因为前面说到“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点出“细丝”便是“脚”,于是在段尾点出“这”便是“爬山虎的脚”。
如果把这一段看作是静态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话,那么接下来就要写爬山虎是怎么用“脚”爬墙的了(这里又是从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种植物很有意思。先点出触着墙的“脚”才能爬墙。怎么爬的呢?当然要用到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用得非常准确: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然后总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用得特别精准。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上文的“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还有这里的“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这两个比喻句的喻体是不同的,一个是比较柔软的蜗牛的触角,一个是比较有力的、矫健的蛟龙的爪子。为什么喻体会不同呢?因为本体便不同。前者是刚长出来的尚未触着墙的“脚”,还是柔嫩的;后者是已经在发力拉住爬山虎的茎往上爬的“脚”。因此,这两个比喻是非常贴切的。
当然爬山虎的脚长出来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触着墙,能发挥作用的脚;另一种是没有触着墙,不能发挥作用的脚。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重点当然不是要写没触着墙的“脚”,而是要写触着墙的“脚”。触着墙壁的,细丝和小圆片还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其实,也是因为它们能发挥作用之后的外在颜色的变化。这种能够发挥作用的脚因为得到了锻炼,因此相当有力——“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虽然写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但重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在写这些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写它们是怎么爬的。抓住了特点,观察得非常细致,不经过长期的观察,是不可能把爬山虎的脚的变化以及变化着的特点写清楚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从整体描写爬山虎到细部描写爬山虎,从写爬山虎的叶子到写爬山虎为什么能爬,然后切入重点,用了较多的笔墨(其中用了从静态到动态描写、对比描写等写法)来写爬山虎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