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有所思的第118天。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阅读是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不多的方法之一。
人类发明了文字,发明了讲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传承不绝,让思想得以延续,古今一理,中外一理就是最好的诠释。一本好的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理清心头百思不解的疑惑,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本好的书也能够让陌生人变成朋友,因为共读一本书,就有了共同语言,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消弭相互间的分歧。富兰克林借书成千古佳话,钱锺书也说借书有助于男女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读书团体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建立起了许多社群,这样的社群又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很多人纠结于读什么书,期望能够有一本书可以改变他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这种有极强目的性的读书方式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目标性强的读书在进行学术研究、掌握特定技能、参加考试时会有较好的效果,刘润说如何通过20小时学习来了解一门知识,就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功利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在审视人生这一角度来说,未必有好的效果。人生涉及的方面太广泛,更需要漫无目的地吸收各种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观点,让这些知识、观念发生连接、碰撞,会迸发出新的火花,佛家所称顿悟大概就是这样的了。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让我们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也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能力大概是智人能够高速进化的终极武器,而阅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一些人生的哲理。当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就不会轻易被他人或者多舆论左右自己思想,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读哪一体裁的书更有助于心灵的成长?这个无法一言而蔽之,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蒋勋看见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而刘心武看出了宫闱争斗。对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读者,一本书未必有相同的影响力。李笑来有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不建议读虚构类书籍。这个建议对于一般人来说有点苛刻,在下也不敢苟同。非虚构类书籍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深入思考,形成观念和价值体系,培养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而虚构类书籍给我们描绘出具体的画面,诱发我们的感性思维,激励我们行动,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算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诚然,当前大多数虚构类书籍,特别是现在多数的网络小说唯一的功能就是杀时间,甚至读的人本身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读,这种阅读放弃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