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雄为艺术献身
为艺术献身,并不特指文艺界的女演员,历史英雄人物也可以。
只不过前者是为了名和利,主动牺牲自己的身体,荧屏上产生了票房效应。
而后者是为了文学作品的需要,非正常死亡,却能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如果不对照正史来看,会被人认为这就是历史。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就是用惊人之笔,安排英雄人物“艺术献身” 的高手。
—2—
蜀国主要人物之死
1、刘备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根正苗红的英雄人物,他的死自然要符合明主的身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诸葛亮传》中写刘备在托孤时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由此可见,刘备对夷陵之战的失败有所反思,也认识到蜀国离开诸葛亮不行。但并看不出他有什么深刻的反省和自责。
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却安排刘备对诸葛亮作了恳切的自我批评:“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 ,不纳丞相之言 ,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 。今日病已危笃 ,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在罗贯中笔下,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痛自悔愧,因而死去,正是“明主”临终时的应有表现 。
2、诸葛亮之死
《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中,写诸葛亮之死极为简单,“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前“上达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悬”。他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凉,乃长叹道:“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 ,曷我其极 !
即使诸葛亮死了,也有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神奇故事。
诸葛亮的死,死于他的鞠躬尽瘁, 赤胆忠心,极其悲壮!千百年来,被人视为忠臣的楷模。
3、关羽之死
在《三国志》里,关羽是在突围中,被东吴无名小将马忠所擒,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害。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关羽在突围中被捕 ,解送到孙权那里。孙权问他: “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 ”
关羽厉声骂道: “碧眼小儿 , 紫髯鼠辈, 听吾一言: 吾与刘皇叔义同山海, 今日误中奸计, 但有死而已 ,何能服耶!”最终英勇不屈遇害。
关羽是“义”的化身,他的死高如泰山,可歌可泣,他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4、魏延之死
魏延对诸葛亮不忠,不服从诸葛亮死后的安排。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写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 仪遣马岱追斩之”。写得很简略 。
但在《三国演义》里 , 罗贯中写诸葛亮死前已预知到魏延在他死后必反,授锦囊妙计给杨仪,马岱依计而行,在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言未毕,便被马岱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魏延这种死法,一是表明他确实造反,且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结果;二是反趁诸葛亮料事三分,实在是智谋过人。
5、叛蜀将领之死
那些叛蜀将领,糜芳、 傅士仁在吕蒙袭取荆州时 ,投降了东吴;范疆、张达在刺死张飞后也叛蜀投吴。
他们后来怎么死的,史书均无记载 。
《三国演义》中,糜芳、傅士仁因蜀军得胜 ,杀死了曾经擒获关羽的吴将马忠,向刘备自首。但刘备并没饶恕他们,令关兴将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 ,“跪于( 关羽) 灵前, 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孙权在吴军初战失败后 ,为了向刘备求和 ,擒下范疆、张达 ,送给刘备。刘备说:“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乃由张飞之子张苞“自仗利刀, 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
在罗贯中笔下,蜀国的叛将遭受了千刀万剐而死,都没有好下场。这也符合人们的快意恩仇。
—3—
曹魏主要人物之死
1、曹操之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记载,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终年六十六岁。在当时那个朝代和战争环境下,曹操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
但在《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见到关羽首级后受到惊吓,在杀害华佗后,病情愈重。又梦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董承等二十余人,前来索命。“次日,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终于不治身死。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尊蜀贬魏的,因此曹操要死的不得善终才行。且曹操多疑 , 在年老重病时,出现鬼魂向他索命的幻觉 ,也并不奇怪。
2、张辽、徐晃、郭淮之死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载,“辽病笃 ,遂薨于江都 。”张辽是生病而死的。
但《三国演义》中,张辽却是在魏吴之战中,被丁奉用箭射死。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载:徐晃病死于太和元年( 227 年):“太和元年薨”。
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徐晃与司马懿一起进攻重新归蜀的孟达,“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死亡。”
《三国志·魏书·郭淮传》,说他于“太和六年(232 年) 薨,谥曰恭侯。”也是善终 。但罗贯中却写被姜维射中“面门”,“血流不止而死”。
张辽、徐晃,勇冠三军,他们在战场上射中要害而死,与他们刚勇的性格有关;
而郭淮多智 , 见姜维有弓无箭,觉得是天赐良机,想放箭射死姜维,不料却被姜维顺手接箭,反射面门而死,聪明反被聪明误。
总之,这三个与蜀国为敌的人,都不得好死。
3、王朗之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对王朗颇有好评:“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他病死于太和二年( 228年):“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
但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的笔下,王朗就死的就很好笑了。
王朗在阵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的骂死了。
王朗以舌辩为能,自作聪明。他死于口舌之辩,也算是死得其所。
—3—
东吴主要人物之死
东吴虽然是蜀国的同盟,但他们因为和刘备发生过激烈摩擦,对一些前台人物之死,也不能死的太正常了。
得罪了刘备,就是得罪了罗贯中。
1、孙权之死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太元二年( 252年),孙权病死 ,终年七十一岁。
在《三国演义》中,写孙权因“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 ,“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来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
孙权因此受惊得了大病,在交代完遗嘱后就死了。
因为孙权在夷陵之战后,没有再同蜀国发生过战争,在罗贯中眼里,他不不算大恶。所以罗贯中写孙权的死,笔下还是留了情的。
孙权青年时期是个英雄,但晚年行事比较残暴,“受惊成病”而死,也很自然。
2、周瑜之死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道于巴丘病卒 , 时年三十六。”周瑜是病死的。也算是令人扼腕早逝的英杰了。
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智谋低诸葛亮一筹,因心胸狭窄,长叹“既生瑜 ,而何生亮”, 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周瑜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又气量偏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如此写周瑜之死,也算是死得有名堂了。
3、吕蒙之死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年四十二,卒于内殿” 。
但因为吕蒙袭取了荆州,是导致关羽死亡的罪魁祸首 。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安排吕蒙被关羽追魂而死,“只见吕蒙七窍鲜血迸流”,死于非命。
这种死法虽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他取荆州害关羽,深得人恨,让他这样死,也算是报应。
4、甘宁、潘璋、朱然之死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宁卒 ,权痛惜之 。”罗贯中在小说中安排他被胡王沙摩柯的箭射中,坐大树之下悲凉而死。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说潘璋于“嘉禾三年卒” ,即死于234 年。罗贯中安排他,在章武二年(221年)的夷陵之战中,被关羽之子关兴杀死。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写朱然卒于赤乌十二年( 249 年) ,年六十八 。罗贯中在小说中安排他在夷陵之战中,被救驾的赵云一枪刺死,死于四十一岁。这一下提前死了27年。
总之,在罗贯中看来,这几个人,对关羽的死也都是负有责任的,不能让他们好死。这也符合人民大众朴素的正义感。
—4—
结语
罗贯中写蜀、魏、吴三个阵营的主要人物之死,有自己“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但这些英雄人物的死法又各不相同,大都符合这些人物的特性,想象力极为丰富。
也正是这些英雄人物,为艺术献身,更成就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可读性。
但也不是说,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么写是任意妄为。
由于元朝占领了中原地区,罗贯中一反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做法,把刘蜀当做正统。
这意味着他不承认元朝是正统,具有相当浓厚的民族意识,这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罗贯中在一些主要人物之死的处理上,把他的艺术独创性,与其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密切结合在一起 ,因此能够调动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