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大吴寺传说》汇聚古往今来周边流传的故事。她或者是寺庙;或者是远近的一座座山;或者是一道山沟和三亩水塘;或者是奇石怪洞、仙人化身;或者是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这些总和就形成了大吴寺的一部简史。叙述历史是《大吴寺传说》系列的精髓所在,一篇篇故事只是她的外衣而已。
将历史用文学形式体现出来,让朋友们品赏这些传说或近代纪实的故事,让你领略悠久的地方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去欣赏自然风光,并为天柱山东北线旅游开发作些铺垫,这样一来,《大吴寺传说》里的故事就体现了一些价值。
据民国九年版《潜山县志》记载,依滚子寨向北延伸,岗脊分水的南面和杨泗坊同属玉照乡。土改后,区划调整,大吴寺皂河归属槎水。
山与山相依,山高同仰望;水与水相连,小河不干,大河有水。姻缘互相攀接,彼此结下深厚的情谊。槎水、皂河、三河、杨泗东去水悠悠,小河大河的水、岁月长河的情编织成欢快的歌,歌声荡漾流入三渡河、二渡河、一渡河,温驯地把对山的思念和流彩的时光打了个温情的绿色情结,在而今的鲁坦湖做着依恋的梦。这一梦必将千年万年。
我生于杨泗坊,大家根同源,皆于“万山发脉”。幼时祖父讲述许多故事,时事变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春风坳好大风,大吴寺好大钟”经年大吴寺悠扬的钟声又在钟山下与自然和鸣,可曾经的鸡犬相闻却已远去,城镇发展步伐加快,世纪之交前后三十余年,山乡孤寂了,但一个个地名,一个个故事,总萦绕于心间。
当一代人老去,又是一代人记忆消失的时候,曾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又去哪里寻找呢?这就是《大吴寺传说》系列所担负的使命。
现年九十三岁高龄的诗翁张维成,曾三上大吴寺,他与杨和尚及当地人做了深入探索,他曾发出感叹:
僧已脱袈裟,只剩劫火残灰,此际沧桑成一梦;丐能留翰墨,写到花明鸟乐,当年风月亦千秋。
这是七十年代的烙印,当时寺址改为小学。他费尽心机找出参考资料,扼要说明大吴寺来龙去脉。
又闻先贤徐礼堂在世,曾整理过一小册子,但经打听,已失落多年。一九九八年,徐礼堂带领全体大吴寺人(三个村民小组),打开出山致富路;新世纪恢复大吴寺梵宫又立下汗马功劳的徐礼堂离开了我们,许多近代的故事也跟随他而去。
近年由原潜山县政协副主席童宏祥先生主编《源潭揽胜》一书,载入天柱奇峰整理的《大吴寺的传说》短文,又一次向大吴寺以外的地方,作了一次新的普及与推广。
这些过往,斑斑可考,皆凝聚了我们长辈的心血。
大吴寺曾经僧人上百,田产几顷,寮房呈一条带状,把钟山围在核心,香火旺盛,在古皖大地首屈一指。皆因命运与时代发展戚戚相关,大吴寺雄伟的建筑群,曾屡遭兵燹,几度兴废。
但高僧替皇帝娘娘搭线诊脉,神之又神,以至引出谒语:头到大吴寺,脚踏三渡河,何人能得到,三千八稻箩。还有猜之不透的谜语:圆蹄子牛,破蹄子马,有胡子奶奶(女人),没胡子佬的(男人)。
诸于高和尚孤脚印,莲花托宝宝托莲花,登天梯里操神仙,开山鼻祖真四真五,徐布政葬父的动人故事,和尚坟的秘密,寺前水塘金树段等等传说,体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心里寄托的美好意愿。
更有吴楚相争,三国古战场烟云,滚子寨头太平军,一九三O年的红军闹革命,一九四一年日寇狂轰滥炸,一九四三年又成抗战圣地,一九四七年方晓救人,一九四九年前提指挥部。一道道红色脚印,铸就了大吴寺灵魂,把大吴寺这一座山赋于新的革命意义,并矗起一个个丰碑。
十年动荡的洗涤,掘坟取宝的痕迹,毁殿兴办学校,木鱼嘴里闪金光,天堑变通途的喜悦,居士贤人重塑莲座再续辉煌等等故事,又一次烙下时代印迹,令后人感慨万千。
丰厚的人文底蕴,加之自然风光旖旎,在这生态氧吧间,将又有高速公路穿境,南连黄山九华,近依独秀天柱,旅游开发的构想愈加清晰,届时又将重现“花明鸟乐”景象,梵宫重塑于人间仙境。
诸如这些,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抓住机遇,另一方面就要依靠甘于奉献的仁人志士及周边的父老乡亲去加油去添薪。这也是本人写此系列的愿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