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摘抄:
“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Step2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通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延迟满足能力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是很多家长搞错了方向,以为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是孩子有某种需求时,一定不能立即满足他,要刻意延迟满足,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孩子的需求,得到的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才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这是因为在被及时满足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换句话说,她们的心智模式就是,相信自己会被满足。
Step3行动: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
Step1摘抄: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一万倍”
“每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Step2思考:
作者讲了吃糖和看电视这两个例子。细细想来,在这两件事情上,我也做的不好,没有做到充分信任孩子。
去超市时,孩子想买零食,我竟然会条件反射似的,接着回应说,好,但只能买几样。
自己潜意识里好像总是觉得,如果放任她买,她就会变得很贪婪一样。
其实放开了让她自己选,她选几样就很开心很满足,并不是想象中的,会很贪婪,这只是自己脑海中存留的限制性观念。
再比如看电视,女儿跟我和奶奶在一起时,很少会提出想看电视。但是跟爸爸和爷爷在一起时,却经常想着看电视。
可能是因为跟妈妈和奶奶在一起时,可做的事情很多:读绘本,玩游戏,出去找小朋友玩等等,我俩也一直比较满足配合她。
而爸爸和爷爷陪伴他们的方式可能比较单调,亦或是跟他们在一起时看电视已经成了习惯。
我这两天才觉察到:自己对女儿看电视是很反感的,甚至有时会有些愤怒。
可能潜意识觉得,看电视对孩子视力不好,那些动画片质量也不好,所以就想着限制她,甚至会生气。
自己还做不到完全信任孩子。
我读这本书也好几遍了,自以为一些道理已经懂了,其实只是表面懂了,还需经常自我觉察,刻意练习,才能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
Step3行动:
尽力尊重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断的觉察与反思自己,莫让自己的限制性观念限制了孩子。阻碍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爱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