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年度规划是一件挺无聊的事情,而写年终总结则更甚了,干巴巴的几个词组隐去了所有的细节和过程。而说到底再宏大的目标,最后也不过是化成了每天的待办事项(ToDoList);再惊心动魄的成长也无非就体现在每天面对事情的态度和选择上。
所以要说2016年究竟做了什么,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看一看,昨天究竟做了什么事,究竟在用什么心态在做这些事。
(一)
第一件事情是上班。
上班的内容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冠名之以产品设计,APP运营,项目验收。在这个过程中,还顺便学会了无数新鲜名词,诸如什么UI、UED、UGC、ASO、PR、ARPU等等。但是每当需要跟其他人解释自己在做什么时,就会开始觉得很失语。后来我发现跟别人说在一个小公司打杂比说创业更便捷,因为一说小公司+打杂,大家就会礼貌性地转移话题。而你说创业,他们非要问出一个所以然,虽然他们真的并不在意你究竟在做什么。只是想从你的职业内容中得知你现在的生活境况,究竟是混得好,还是混得很差劲。
其实打杂和创业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和所有的工作一样,创业也是一系列的程式和套路。但自己常常会脱口而出:我在创业。内心里还是企图给别人留下一种,我做得很好,我在做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事情,我有一个远大前景的印象啊。
这真是一件相当让人尴尬的事情。而我已经尴尬大半年了。更大的尴尬在于你有时候还会摆出老板的情怀,说出一些诸如股权、期权的奇怪名词————那些能够使你获得很大的物质上极大成功的东西。这是这大半年来生活中最大的迷思。
当然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许公司真的会在不远的将来上市,但是那又如何?当我下午六点走进地铁站,等了两趟地铁才勉强在人群的推拉下挤进第三趟地铁时,那个问题再一次跑进我的脑海: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会做什么?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或者我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了,我能做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在今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也曾这样质问自己:如果不考虑现实,单凭你的兴趣和热情,你会做什么。最后悲哀的发现,一般人压根无法脱离现实来回答这个问题。当金钱成为这个时代的风向标时,人就开始生怕自己会失去好机会,生怕会失去赚更多钱的可能。
(二)
我做的第二件事是去见初中的同学。
同学因工作的原因,从福州来到北京,因两年未见,故有此一约。在前一天晚上,我就在思考,明天要化什么样的妆和穿什么样的衣服去?直到今年,我才把此事(自己的外在)上升为人生决策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和读书、谈恋爱拥有一样的权重。
想想看吧,有太多人,这辈子可以见到的次数真的很少,少到他们来不及了解你的内在、你的思想、你的人格。因此外在是他们透视你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的窗口。我们会给其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别人将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评价我们,这些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我们希望呈现什么样的自我?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审视的机会——当然,如果你问我,一个人的服饰和外在是否可以定义一个人?我给不出很坚定的答案,但我把它列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从来不曾做到自己所想象的离经叛道。
说回见同学。异地的久别重逢,可供聊天的话题并不会太多。无非就是工作怎么样、找对象了吗、过年要不要回家、什么时候回去?但几个简单的问题可以提供的信息实在太多了。从外表上来看,我们与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我们彼此所感知的世界已然大相径庭。我们有不同的交友圈子,阅读着完全不同的资讯,看着完全不同的电影,或者有的压根不读书、不观影。一度我还以为自己几年来变化太少,但与自己成长步伐完全不一致的人相对比,自己已是完全一个新我。当然,他也是一个新他。
(三)
第三件事是读书。读马尔克斯的《世界上最美的潜水者》。
这是我参加新世相12月份图书馆计划的第三本书。这个活动包含了4本书,第一本是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第二本是阿城的短篇小说选。我还在期待着第四本。它可能会是和第二本一样是我早已读过的;可能和《最好的告别》一样会给我新视角和新启发;也可能和《世界上最美的潜水者》一样,看完后还一知半解的。总之,有所期待,因此有点意思。
读书,大多时候是一件蛮孤独、蛮枯燥、蛮烧脑的事情。书是免费的,但是看完书要还,还书要快递费,因此感觉也花了钱,所以再枯燥也要读。我的理念是,既然花了钱就要拼命看,非得看出一些心来不可。实践表明,这样的效果很好,比如原本看过阿城的小说集,自己自然不会再去买来重新读过。但既然寄过来了,就还是恭恭敬敬再读一遍,读完后竟有了之前不曾体会到的意思,花了心思的东西总是会给你回报。
这一年没有做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读书勉强可以算上一件。之前老是听说,工作之后就没有什么时间读书了,而我工作之后,却发现读书不仅更多,还享受了更多阅读的自由和乐趣。由此看来,别人的话未必是可信的,事情是个什么样,全在于个人。
(四)
最后一件事情是写文章。
我指的就是现在发出来的这一篇。写文章是很好的记录生活,检阅所学的方式。以前我记录生活的方式是写日记,写文章和写日记最大的不同在于,文章是向外延展的,一切向外的东西都涉及了一系列的评价系统。因此发文章的障碍在于,如何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
这听起来有点搞笑,但是在早一些时候,每次写文章我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之中,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泰然自若。我常常追问自己:这句话写进去会不会显得特别不得体?好多朋友关注了(同名公众号:“哲学家与小鼹鼠”),要是他们觉得写得像shi一样,这样会不会很丢脸?这个话题这么写,万一大家觉得你很无知怎么办?真的要坚持发往来的信件吗?难道大家不会觉得你们很做作,很白痴吗?……
我不知道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也会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因为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自缚手脚。如果是的话,不妨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但是会那么糟糕吗?即使真的那么糟糕了,真的那么有所谓吗?我无数次这样问自己,然后按下保存,群发出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形态,这本质上和他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 ——要轻得像鸟,而不是像羽毛。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自主的自由,而不是被动的沉浮。显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仍然摆脱不了自我欺骗的陷阱,仍然在别人的期待和目光中画地为牢。但是自觉自知本身就蕴含了丰富自在的人生了吧。
最后附上去年定下的2016年目标:
想读:60+本书,包括:10本近代思想家传记;重温10部社会学经典作品;10本以上历史研究著作;读完一部某朝史的原始史料;读10部话剧,然后其他。
想去:河北、比利时、日本、以色列、不丹
想学:十二道热菜;五首歌;管理自己的小钱
坚持:常和家人联系、好好谈恋爱、给朋友们定期写信、锻炼身体、写日记
除了第四项,其他一个也没有做成。好在还做了点其他事:
读了:75本书,其中0本思想家传记、0部社会学作品、8本历史学研究著作、0部史料、0部话剧。
去了:除了河北,其他一个地儿也没去;翻到去了一趟韩国、一趟缅甸
在学:化妆买衣服;古琴;Python;日文
你最终做的事情,常常与你所规划的事情相去甚远。自己最终做了的事情总是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比如说,原来规划要读许多历史学的书籍,因为想着会读历史系的研究生;没想到最后出来工作了。因此反倒读了许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书。又比如说原本毕业旅行想去日本,后来因为看了一本关于缅甸的书,改了主意。又比如原本觉得会出国读书,就要学习做很多菜,没想到工作之后住在书院还有食堂。至于学古琴、学习写代码、学韩语之类的,都纯属一时脑子发热而做的糊涂决定。
看吧,大体上,我们很难准确规划出自己的人生。做年度规划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规划的哪条线被改变了,为什么被改变了;同时还会毫不留情地打破你想规划自己生活的野心,然后在每一年的年末都提醒着你,简简单单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中的琐事自有乾坤在。
那么,2017年,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