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4月中旬了,雨还是冰冷的,樱花还没有开,线衣和秋裤还是标配。
冷一些倒是适合学术的。学术有点苦闷,也有乐子。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讲段子。
“I just didn't get it.”
听一门博士课,听之前觉得凭自己一把年纪,应该能听懂大概,听之后就发现,大概是听不懂。英文能懂,老师有着很地道的美国口音和标准的语速。数学就真的呵呵了。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起他搞研究的经历,其中就说到:“When I first got to know these research, the idea was so impressive, but the mathematics, uh, I just didn't get it.” 想来“呵呵”跟“I just didn't get it”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心里就释怀了。还是太年轻。
"帅哥"
听了好多seminar,大多是因为题目有趣才去的。但有些seminar是标题党,从作者开始讲话起,我就知道上当了。但往往上当了还得硬着头皮听,因为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往往听的津津有味,万恶的peer pressure。上周四去听的seminar就是典型。我旁边的某学霸全神贯注、正襟危坐,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头沉思,我虽然又饿又困,却不甘人后,只得硬着头皮听。终于挨到结束,学霸侧头看了我一眼,我外表镇静、内心慌乱地努力回想作者用了什么数据、什么模型得出了什么结论,正要装模作样评论一句,学霸却幽幽地自言自语说:“前面第二排右边靠过道的小哥哥侧脸好帅啊。”
“作业题”
做seminar其实不是易事。碰到出神的听众还好,就当自我表演了。碰到碰瓷的听众可就麻烦了。上周六有个会,演讲者讲了一个匹配模型,忽然有个老师评论说:“哇!你这个模型跟我上学期布置的一道作业题很像哎!”演讲者的眼睛瞪的圆鼓鼓,像是应激膨胀的河豚。如果我在台上,估计会说一句:“这显然超纲了啊。”
“15年前的论文”
论文这种无形资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有一个月搞定好几篇,有十几年搞定不了一篇,得随缘以应无常。有次一个15年前从哥大毕业的老师回到哥大做讲座,开口第一句就感慨:“15年前,我就是在这个教室讲的这篇论文,结果到现在还没发出来。”瞬间沧桑感爆棚。“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这是《平凡的人生》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