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非历史发烧友,学生时代最要命的是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拿高分。
今年却陆续看了《万历十五年》,趁着意犹未尽刨根究底部分明史,又顺着线路追《明朝那些事儿》(有点戏说历史的味道,精彩有趣)。
继而转战《灿烂千阳》,追本溯源阿富汗战争。
我好像又没那么讨厌历史了,这种劲头回到学生时期,我得是个妥妥的学霸啊。
客观描述历史,背景宏大,时间线拉得如此长,作者却能慢条斯理的讲故事。
背景宏大的小说,驾驭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福莱特却四两拨千斤,轻轻松松搞定。他编织了一张巨网,将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的历史背景收入囊中,而后按照时间的线索慢慢铺陈开来。涵盖了美国与墨西哥战争、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南斯拉夫公爵遇刺身亡、一战、俄国十月革命等等。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立场是客观的 ,作者没有为任何阶级国家站队,他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描述这段历史背景。
一战前体制社会形态落后的国家像沙俄、英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已逐渐觉醒,维护自我权益的呼声水涨船高,掌权者还自以为是地玩弄权术或是维护霸权,革命的种子早已深埋。
战争的挑起,是统治者利益熏心的欲望在作祟,南斯拉夫公爵的遇害制造了借口,协约国的参战只是为了通过战争谋取私利,同盟国的不得已对抗只不过是假装的托辞,美国的中立是为了看清局势趁机参与大国重组。呵,统治者都想打仗,受伤的是民众罢了。
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却也像刽子手似的杀害沙皇一家。革命换回的统治集团内部亦是问题重重。英国工党赢得国会地位,要站稳脚跟,依然道阻且长。
但不可否认,进步是会替代腐朽的,谁也不能一方独霸,权利也将相互制衡。
多主角视角叙事,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丰满了整部小说。
作者巧妙地用一场迎接英王乔治五世的宴会,牵线搭桥般让主角人物悉数出席,既不刻意也不牵强。
主办者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菲茨是英国贵族的忠守者,前期与艾瑟尔恋爱时,为人和善大气,抛弃艾瑟尔时自私自利,战争期间顽固不化死守贵族阶级利益。茉黛生在贵族家族,思想意识超前,活跃在政治论坛,呼吁和平,战争期间为女性权益奔走呼告,更可贵的是坚守爱情,战后为爱加入德国国籍。
与会者德国贵族沃尔特,站前呼吁和平,战争发生时,为国而战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德国战败与爱妻团聚,抛弃名与利。
与会者美国上层阶级杜瓦,活跃在政治上的积极分子,有政治抱负,为威尔逊的工作,战争中为美国权益活跃在各个国家间,游说。最后因威尔逊身体状况,政治生涯即将倾覆,与无产阶级独眼女记者携手。
协办者威尔士无产阶级艾瑟尔,战争前痴迷白马王子般的爱情,后被爱情反噬,与菲茨争取自我权益;战争中为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与茉黛是好友因政治意见相左分道扬镳,战后与弟弟比利带领工党在议会谋得一席之地。
由主办者俄国公主碧牵引出来的主角人物,俄国无产阶级。格雷戈里与列夫,家人死于沙俄统治阶级手下,两人在工厂工作相依为命,励志攒钱去美国开创新生活。格雷戈里被迫参与一战,后参与无产阶级十月革命,革命胜利从此成为无产阶级统治的核心人物。列夫杀人顶替哥哥名义,前往美国,靠手段加入维亚洛夫家族,杀父抛妻弃女成为掌权人。
福莱特采用了以小见大得的手法,用小人物和单独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来展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每个人代表一个阶层,每个家族展现一个国家,用来叙述这一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间发生的剧变。
虚实结合的人物关系,作者选中的每个家族的人要么是当权者关系密切,要么是即将崛起的权力中心人物。
福莱特是个较真的人,他用写正史的态度写小说,写完还让历史家们帮忙校正历史。用写小说的视角来讲故事。虚实结合,使得我们看历史,不至于味同嚼蜡;看故事,亦不至于盲目较真。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美国总统威尔逊,俄国无产阶级列宁,人物形象刻画尊重历史,其政治思想间接亦符合人物地位。
虚构的人物与真实人物碰撞,显得故事更真实,也让小说的历史背景表现得更真实。
也谈儿女柔情,即使是战争,也不能阻止爱情。
作者在爱情上着墨最多,也最完美的就是茉黛和沃尔特了。谈情说爱,他们俩算相对幸福的一对。兴趣爱好差不离,思想政治见解一致。都不喜战争,渴望和平,更不希望因为战争摧毁爱情。虽然无力改变战争的爆发,但俩人毅然决然地在站前走入婚姻。
战乱纷飞的几年,不惜一切代价写信互诉衷肠,积极促成见面。虽然中途沃尔特受过诱惑,但最后坚守下来了。战后茉黛放弃英国优渥的生活,加入德国国籍,与沃尔特携手清贫生活。生活虽一地鸡毛,却仍然保持着爱情的甜美。
《巨人的陨落》分三部,时间线长,人物时间错综复杂,战事步步紧逼,爱情也要柔情蜜意。且作者落笔流畅,情节不冗长拖沓,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