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生产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当前,国家对于学校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层面,在教育公平化、区域均衡发展以及优势教育资源覆盖方面出台很多政策。学校教育应该说是在朝着较好的方向在发展。
和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就是家庭教育,它是教育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端。关于中国式家庭,有一种非常贴切的说法: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亲。母亲为何焦虑?其首要原因在于:母亲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着最主要、最繁重的责任。这种责任一方面受国人秉承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多数男人认为教育孩子,天经地义是女人的事情,他们只要负责在外打拼事业就行。另一方面,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最自然、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位母亲,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把孩子的事当作第一要事。这种对孩子全面责任是融进每一个母亲血液当中。其次,当前社会,人人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跟着政府吹的风,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起试来又以应试作为标准,这导致有些学校将一些素质之外的应试内容,转化成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和工作,家长因为学校困顿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心存担忧,又苦于自己无暇顾及孩子学业,就借助各种校外机构来加强孩子教育,从而带来家长之间盲目选择、盲目依赖,盲目攀比。而这些事情都基本落到母亲的身上,这让为孩子操心的母亲变得更加焦虑。所以,剖析中国式家庭中母亲焦虑的根源,其实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和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不作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按理说,子女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承担和负责任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家庭教育存在普遍由老人、母亲照看为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教”严重缺失,它使得“父亲”“爸爸”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奢侈品。据新浪网一项调查,我国“父亲”普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缺位,60.7%受访者认为“现在孩子缺父教”,家庭教育中父亲起主导的不超过15%,由父母亲共同承担责任的不到30%。
但凡家庭中的父亲重视家庭教育,并亲力亲为和孩子母亲一同参与到家庭教育和亲子陪伴当中来的,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会更加和谐,孩子也会更加优秀。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家庭中父亲参与陪伴,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意识、性格、个性品质、认知发展、交往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一位尽责的父亲对子女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25%——30%的正面成效。
因此,在当下社会中,我们需要倡导“家庭陪伴”文化,呼吁“父亲参与教育”。这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家庭以及每一个孩子最真切、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