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接触 “结构化” 这个名词的时间是去年年初,还是从《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麦肯锡》这些书本里看来的。一开始就觉得这个理念很契合我的认知,也慢慢学着将 “结构化” 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中的结构化
我想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详细分析一下结构化:
- 物质结构
生活中一切能触摸得到的东西,都是有结构的,
树木可以简单的分成根茎、树干、枝叶和果实这几种,
一块田地,也可以分成土地,农作物和水渠这 3种。 - 文章结构
最近在听《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提到了科举的八股文,
八股文分成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现在的文章结构
神奇数字 3
3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对于大多数的任务或者创作,我一般会拆分成 3步,或者分成 3个部分,在我的生活中,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偶尔也会有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处理,这个时候我也会学着从中进行归纳整理,让问题尽量跟数字 3 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张我在工作过程中制作的思维导图,我分成 3个部分,上面的 “状态”,右边的 “工作内容”,左侧的 “内容记录”。
1、从程序员的角度看,开发软件的过程会存在相应的阶段,遂将这些阶段分成 3部分。
2、右边的 “工作内容” 中,ames_14 代表 代码分支,fix 和 update 代表开发的内容(修复 BUG,开发新功能),接下来的就是开发工作的具体描述。
3、左侧是我记录的一些具体事项。
思维的结构化
以上介绍、分析的内容,归根到底都是思维的体现。由于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思考训练,所以思考的方向比较单一,我也同样未能幸免。两年前我还是个不知道思考为何物的少年,经过这两年的认识,总算在思维这条路上入了门。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六顶思考帽》这本书,简单的讲,思维可以分为 6个不同的维度,我将其理解为 6种结构,朋友告诉的我术语是 多元认知。
有时我会参加程序功能的需求评审会议,几次过后我就发现,会上大家的思路较为单一,使用 红色思考帽 的情况较为普遍,其次是 白色思考帽 和 黑色思考帽。而且在讨论时,思维较为混乱,经常会用不同的思考帽互相驳斥,例如 红色思考帽 和 白色思考帽。一场会议下来,实际上解决的问题少的可怜,时间占用的也很长。
我比较喜欢看《非诚勿扰》,目的是为了看看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现,从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看的比较多了,就发现上述我所说的现象出现的很普遍。
蓝色思考帽是对思考过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组织,我觉得和李笑来老师所说的元认知是差不多的。元认知是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我会想象自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着自己的想法、行为和产生的结果,经常会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