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一位美女读者的要求,来跟大家讲讲旗袍!
她的两个问题如下:
1.为什么满族的服装变成了民族服装?
2.为什么旗袍要把脖子包裹起来,而下摆却高开叉?
大狮凶觉得只回答问题的话,有点对不住大家,干脆就系统的讲一下旗袍的大概脉络好了。
因为大狮凶对“中外服装史”恰好有点了解,也有一些朋友活跃在时尚界、服装圈、服饰文化研究领域,所以,旗袍的事情……“内什么”,没问题!
提起旗袍,大家脑海里出现的总是一些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例如宋美龄、林巧稚、阮玲玉、周璇、张爱玲、林徽因……图片上身着旗袍的她们,总是留给我们一声由衷地赞叹。
神马是旗袍?
简单说,旗袍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立领、左衽、下摆两侧开衩。
爷们穿旗袍?
是的!早期旗袍男女款式都有。旗袍本来就是特指 “ 旗人之袍 ” ,在满语称为 “ 衣介 ” 。旗袍的一些基本特点就是来自男性着装,比如:
1. 为了方便往怀里揣东西,采用右衽,就是大襟开在右边;
2. 方便骑马,下摆前后左右都开叉;
3. 方便射箭,采用窄袖;
4. 东北天冷,为了暖手和行礼,袖子前端要做成 “ 马蹄袖 ” ,平时要把“马蹄”挽起。
你看,说来说去,貌似都和骑马打仗有关。并且,这个阶段的女装旗袍,与男装相当接近,总之就是低领窄袖大长襟,方便干活和打仗。
这两位穿的也是旗袍,只不过,大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就是了。
满汉和睦的象征
清兵入关后,旗式袍服也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日常衣着和基层的礼服。治理天下不能再打打杀杀,骑马射箭的需求少了,旗袍也随之有了变化,基本外型的变化为:开衩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衩;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
画家姜国芳先生的紫禁城系列作品之一,这位“公主”身着的旗袍,有典型满汉融合的特点。
此时的女装旗袍依然与男式雷同,不过多了一些装饰。但随着民族风格的融合,旗人女性的服装开始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有了领子;袖口与袍身都逐渐加宽成为筒状;而且衣料的纹样也变得繁复细致。 到了晚清,旗服出现另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衣襟、袖口到衣摆均采用大量的镶滚边饰,这也是受到当时汉族女装“十八镶”的流行所影响,这种服装式样加上同样出现于晚清的大拉翅(清宫戏里常见,女性头上带的那块板子)成为晚清旗人妇女的典型形象。
左边红色的,是融合后的旗袍,右边青色这件,是清中期汉民族女性的常衣。
旗袍近代史
辛亥革命时期,满族被排斥,满族女性顾及安危,大都改穿汉人服饰。
直至 20 世纪 20 年代,旗袍沉寂十年后,开始爆发于上层社会和娱乐界,富家太太和电影明星们都趋之若鹜。
辛亥革命后的夏装旗袍
辛亥革命后,女学生日常穿着的秋冬旗袍
因为时值欧美流行短裙,上海的鸿翔旗袍店紧跟潮流,依照西方人体曲线美重新剪裁,并将旗袍的下摆与全球同步,生产出短式旗袍,促成了海派服饰风格的形成。从 1926 年开始到 1929 年,下摆己经升至女性的膝盖处了。
30年代的旗袍,特别注意下面这幅照片,领子上的三粒扣,这是30年代旗袍的典型特征之一。
30 年代中期,旗袍的下摆又与全球同步加长,但是与欧美的保守主义不尽相同,此时的旗袍两边开高衩,依然能够强烈突出女性的性感美; 40 年代再次简化缩短,并出现了短袖或无袖旗袍,并强调以裁剪手段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40年代的旗袍,除了这张照片,你也可以参考电影《色戒》中的着装,那里出现的旗袍都非常严格的符合时代特点。 (插入一个在小伙伴面前露一手的姿势,发现了咩?大约每10年一变化的旗袍,可以让你靠谱地判断出照片拍摄于什么年代!)
至此,旗袍已经成为一种东方女性追求思想开放、自由精神、男女平权的象征,而这一切,都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旗袍内不再穿着长裤开始。也因为这样,中华民国政府于 1929 年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给了旗袍一个正式的名分。
发展到现代,旗袍的设计更加不拘一格,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三大特点,也不必完全恪守,相较于审美,现代旗袍更强调着装风格的价值观,
旗袍豆姿势:
马蹄袖的仪式化
影视作品里,你总能看到正式的满 族袍子上是有马蹄袖的,见了领导还要把俩“蹄子”放下作揖。可在常服中又看不到他们的影子,他们去哪了?其实,在满族人脱离骑射生涯后,加之平原不像东北 那么寒冷,马蹄袖已成装饰,逐渐没有了功能上的意义,而放下马蹄袖原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因为礼仪的需求,它就在在正式着装中保留下来了。
立领怎么来的?
这张照片上的衣服,是汉民族及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女性的典型着装,未必一定是对襟的形式,但领子是有的。
旗袍三特点之一的立领,正确说法为“旗袍领”,其实源自汉民族着衣习俗。明确作为一件衣服的构成部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在明后期已在女性服装中广泛流行,这时候它叫做“明竖领”。
清初的易服制度,有所谓“男从女不从”的说法,明竖领与其它女装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保留。
清朝乾隆中期,满族女性开始大规模吸收汉族女性着装特点,原先无领的旗袍也开始有了领子,并进行了一些改变,到清末时期,它被新兴的弧形高领代替,这种弧形领即旗袍领的鼻祖。
旗袍和《大闹天宫》
今天再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大家可能觉得它太老了。要知道,这部动画片可是东半球第一部长篇动画,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大师,包括手冢治虫和宫崎骏(手冢治虫是谁?《森林大帝》知道吧?不知道?好吧,那是《大狮凶》,哦!是《狮子王》的原型。还不知道?《铁壁阿童木》呢?再不知道的话,你就不明觉厉好了,总之,没有他,日式漫画要推迟10年才出现)。那它跟旗袍又有神马关系呢?
《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先生,在当时上海的美术界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 1928 年为第 29 期《良友》杂志设计了若干新式短旗袍,也就是从这些设计稿开始,短旗袍才开始在上海风靡。
裙摆经济指数
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裙摆说:经济越繁荣裙摆越短,经济越槽糕裙摆越长。这是神马逻辑,大狮凶简单说一下。
经济越繁荣,大家的生活越态度乐观,消费欲望越强烈,纸醉金迷的年代……你懂得;
经济状况堪忧的时候,不用说,小伙伴们没有更多的活动经费,要在家做乖乖女,老妈通常很保守,所以嘛……你依然懂得哈!
裙摆经济的罕见特例
这幅照片上的旗袍,基本来自上世纪40年代的路子。尽管下摆很短,但也真不好判断经济形式是否大好,因为,这件旗袍的面料质量和滚边工艺水平……呵呵,呵呵!看美女好了。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抗日战争正进行到相持阶段,沦为“孤岛”的上海受时局影响,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都变的非常昂贵,社会各界都大力提倡 “ 旧衣运动 ” ,在服饰装扮上也力行简俭,因此这次旗袍的长度缩短,并不以经济繁荣为前提,而是因为各界都响应了“节约”的号召。
节约到什么程度?不仅在夏季取消了袖子,连领子也变矮了, 30 年代那种缀着三粒纽的高领消失。在装饰上崇尚朴素,省去了种种装饰,连常用的滚边装饰也被省去,改用盘花钮扣代替,不久连纽扣也被抛弃了,改用按扣……“总之,这笔帐完全是减法 —— 所有的点缀品,不管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这样写道。
男式旗袍哪里去了
本是源自男装的旗袍,后面竟然不见了男式旗袍的踪影?就这么蒸发了?没有,它也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化:精简了繁琐的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领前低后高,加宽下摆,提高开衩,有时外面还套个马甲(套个马甲啊!O_O)——它终于蜕变成了长衫,这个不争气的窝囊玩意,今天打死也没人愿意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