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交互设计精髓4》的第五章:框架和提炼的关于交互框架的定义
交互框架定义输出——屏幕上的布局,产品的工作流,行为和组织
整个过程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大的方面:形态,使用姿态,输入方式
产品的形态:指是手机、电脑还是其他数码产品;
姿态:指用户能花多大的精力来与产品互动和产品对用户的注意力做何种反应,姿态的确定是从情境和环境中确定,姿态影响产品的形态和输入方式
输入方式:受前两者的影响(产品形态和姿态,还有用户的喜好、态度、能力),有鼠标、键盘、小键盘、拇指板、触摸屏、声音、游戏杆、遥控器、专门按键等,确定的方式要适合主要和次要的人物 模型。
第二步——确定功能性和数据元素
功能是把上一步的需求转换而来,把需求真实化了,由人出发的日常的语音转化成用户界面的语言,功能的定义要符合某个场景和业务目标、(自上而下)
数据元素:像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交互中的基础元素,如:照片、邮件、客户的记录、要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确定数据元素的关系:照片和相册,播放列表和音乐,记录和账单的关系,这样的元素关系的表示——简单的关系用子窗口记录,复杂的用方盒箭头(有点像流程图)
功能=数据元素+操作工具+加数据元素的视觉化和结构化(数据元素的关系)
功能像是产品对人物简单的一个操作或动作能达到的小目标,一个需求需要多个功能和界面来实现,
这个过程要满足的设计原则和模式,这是直接运用经验,少走弯路,如:是否最有效;
这个过程要把产品当成服务周到的人,不打扰和为用户减少工作量(自下而上)
第三步——确定功能组和层级
如果几个目标有关联,放在一个屏幕;一个目标的过程的步骤(功能)应该是相邻的。
用缩略语和韦恩图的方式确定
第四步——勾画交互框架
草图绘制阶段,确定排列的顺序能符合用户需求场景。
用方块表示功能和容器(界面),标出名字和区域之间关系,不用太复杂方便彻底重组,探索表达信息和功能的不同方式,再用场景验证对几个排列方式之间的比较,
第五步——构建关键线路情境剧本
关键线路情境是情境交互中使用最频繁的工作路径,以任务为导向,在用它找出最主要的,用来删除不必要的任务和优化必要任务。必须精确描述每一个主要的交互行为,要提供线路的走查。
故事版的形式表示出这一场景,有点像漫画,或是一个小视频。
三到五步骤可能反复,语言思维者,可能关键路径剧本是在草图之前思考,
第六步——通过验证的场景来检查设计
一些特殊情况,如:可能不是用电话联系(原主要路径),而是用邮件联系人,
必须使用的情况,如:二手机,清除之前所有记录功能
边缘情境,如:漏洞和bug,不稳定的系统。用户通讯录重名
都要考虑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