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础上,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千年运河重获新生。
2020年,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议。此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被定位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大运河的保护传承由此进入新阶段。
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知识点,我们所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并不是隋炀帝搞的,这里的京杭,是指北京到杭州,隋炀帝搞的是隋唐大运河,有重叠,也有不同。今天讲讲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1.
一提到运河,人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都是隋炀帝杨广为了去扬州赏花撩妹而开凿的大运河。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修运河这个事儿也不是隋炀帝自个发明的。我国修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大禹治水采用的疏通河道分流的策略都算是一种,只是没有用来跑运输而已。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第1期,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唐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以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大业六年(610),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 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告成。扬州是当时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元朝利用之前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这样使南北运河缩短了900公里,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186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2.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演变,历史赋予了它不同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从春秋开始,各路诸侯打得不可开交,而战争实际上就是个比拼资源实力的活动,但是有了资源你还得能运输到合适的地方,陆运成本是水运的20倍以上。于是各诸侯纷纷修沟挖渠,修运河成了进取型王朝的一种基本操作,其中修的比较疯狂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了搞定袁绍,专门修了直达官渡的睢阳渠,之后越修越上瘾,为了扫平河北先后搞了白沟、利灌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工程,形成了整个海河水系的雏形。那个时候散落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小渠小运河,目的很明确,为了打仗。
到了两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北方士族带着钱和生产工具就往南方跑路,有了“衣冠南渡”的说法。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带到了气候温暖的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了。南方丰衣足食,而北方却是饥寒交迫。隋朝刚建立的时候,隋文帝杨坚建都长安,可是在关中地区弄不到足够的粮食吃,一到荒年,就哀鸿遍野。之后的唐朝前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唐高宗李治先后七次从长安跑到了洛阳找饭吃。
为了解决吃饭这个大问题,隋文帝找了个擅长搞水利的人修了广通渠,打通了潼关到长安的水运,使得顺着黄河过来的粮食能进入长安,后来隋文帝发现要把南方的粮食运过来该多好啊,于是就有了修一条南北大运河的构想,让中原衣食无忧 。
隋炀帝杨广继承了他爹的帝国和财产,还继承了他爹修河的构想,能运兵、运武器、运粮食的水路就成了隋朝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隋炀帝修大运河,一共修了六年,以洛阳为中心,北到今天的北京,南边到今天的杭州,全长近两千七百多公里,连接了五大水系。这就是全国一盘棋的节奏,吃饭问题解决了,部队和武器调动也迅速多了,西边打突厥,北边征高丽,他的伟大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可惜,事与愿违,杨广太急功近利了,他举全国之力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史书记载死亡的劳工达到了百分之四五十,加上他穷兵黩武的激进行为,使得内外交困,国内各地纷纷爆发起义,他在位十四年,大隋朝灭亡了。隋炀帝因大运河名垂青史,大运河带给隋炀帝带来了千古绝唱。
到了元朝,蒙古人来了,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其实是一个边疆要塞,处于游牧部落和中原文明的分界线,吃穿用度也需要南方供给,走陆运时间太长,走水运的话要么运河,要么走海运。于是元朝利用之前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重点打通了山东区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从此,元明清三朝帝都北京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源源不断的南方物资通过大运河运到了北京,北京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北段起点,作为京城唯一的开放性水域,积水潭港碑记里称“万宁桥下百舸穿梭,积水潭上千帆云集,斜街一带商家鳞次栉比,钟鼓楼畔之集市接踵摩肩,酒楼茶肆度曲放歌,画舫游船引诗作画。”这样的盛况,实为京杭运河积水潭港当时的生动写照。北京老话讲“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东单西四鼓楼前”的说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运河从通州经过东城流至什刹海终点,东城区附近就形成了重要物资集散地,东单、西四、鼓楼前,这些都是做漕运货物买卖的地方,附近多居住商贾,格局由此逐渐产生。
3.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交通运输发生了巨大变化,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成为主流,加上对大运河的治理维护不利,近代的大运河失去了往日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在搞运河,继续把各个水系连接在一起,并且拓宽河道,加大水深。
“水运关乎国运,大运河从来就不仅仅是一条河,与之相伴的漕运、盐政、邮驿、国家巡视制度、商贸流通体系等,充分展示了先辈的治理智慧。”如果说古代的运河核心在“运”,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当代大运河则被赋予更多时代意蕴。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水路布局,那个一纵就是京杭运河,让大运河重新焕发了活力。
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高达5.3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约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20%。运河航运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每年节约燃料约70万吨,减少污染成本240亿元。
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功能。如今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大运河的生态治理恰逢其时,在无锡,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华灯初上,无锡南长街家家户户前街后河,乘船前往清名桥,一路风景、一河璀璨;在镇江,“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站在镇江北固山远眺,长江与大运河形成的黄金十字交叉仍是辛弃疾看到的旧时模样。运河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千年运河仍是时代IP。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各大平台“若森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