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假期过后,这两日没早起,有违生物钟。最近看了斯多葛派哲学,谈的是将自己可控与不可控的区别开来,在订立目标、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将目标重新定义,剔除不可控的勉强为难的一面,代之以自己可以控制的心安目标。譬如,升职加薪是不可控的,不宜作为目标,而每日的沉浸工作,不断伸出舒适区探索,则可作为目标,若如此,一般都能达成相应的鉴赏,若没有,有心平气和得接受。
发现让自己夜晚心宁的一些日课清单,不可忽视平日点滴,把志向计划落到实处的,是日课的机械般地执行。
写一段文字,其实就是思考某个话题一会儿,如若不然,像胸口闷石那样沉甸甸,而写上一小段后,看到自己的思考有了形状可见,心安了几分。
足量的运动,到可以越过不适进到催生多巴胺的程度。用keep制定计划,练习健身,组队督促。
给家人和自己买些品质生活用品,每回与奶奶通话,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是心满意足的。但有个小bug--为省钱,可能花了些注意力,以后不可如此。比如米家有品系列,买了就是了,警惕在比价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同样的这段时间,用在学习、备课上,不知能增加多少的几何级数上的增量。
不进步,就难受。想着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去克服,执行力眼睁睁不能推进,看着时间分秒流逝,事情的状态依然如故。
可能是老在舒适区里徘徊,碍于想象中的困难而迈不开一步。回顾过往,发现只要自己着手去做了,就没什么预想中的那般,只要启动、持续下去,就几乎没有不进步的空间,总能取得一些增加值。
去梳理当中的梗阻点,发现是自己不行动,老停留在舒适区,看cfa,而不是去做题;研究投行业务,仅几本书堆在那里,而不是一个个吃透;准备课程,草拟了一稿,没进一步去迭代完善,停留在初始的磕磕绊绊中。
这得改,从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做起,不留舒适区,不在意看书之多少,在乎用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