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保全了最主要和最珍贵的东西(的)......是我们的人格和我们的个性。
人无时不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风琴上的销钉。
(不是)只有一种幸福才对人有益。
——《地下室手记》
在中学物理课上,我们就被告知,给定初始状态和环境条件,便可分毫不差地计算出给定时点的结果状态。在真空环境里,质量、体积忽略不计的物体,知道初始速度、前进方向和加速度,一秒后、一年后甚至亿年后的位置和速度都可轻易算出——这是牛顿说的。牛顿眼中的世界,如同风琴上的销钉,被有形无形的公式所固化。但是,姑且不提人格与个性,即使是牛顿所言的“理想状态”,也不全是分毫不差的——这是牛顿想不到的。
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景观中,有数以不能计的极微小粒子的存在,它们既有粒子的特性,又有波动的特性,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目光所及的“光”,时而被称为光子,时而被称为光波的原因。光因为其随处可见,又难以捕捉,连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拿都撩不开它迷人的面纱。
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很特别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如你、我、他一样,遵循牛顿的N个运动定律。光微粒说可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性质,就好比我们在地上弹出的弹珠,朝前方滚去,碰到墙壁还能反弹回来。
但是,牛顿的光微粒说却解释不了光的折射和衍射性质。光在穿透不同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即折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水里的鱼,真实位置总比我们“看到”的更深,正是因为光线从水中穿过水面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是以我们的眼睛才产生了错觉。
也许你不常到水里捉鱼,但你一定见过彩虹。彩虹就是因为光穿透空气中的水汽时,发生了折射,而不同颜色的光因为波长不同具有不同的折射角度,赤橙黄绿青蓝紫便被呈现了出来。
你可能还记得物理课上讲到彩虹时,是归功于牛顿运用三棱镜所做的解释。的确如此,牛顿发现了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而三棱镜的作用正是将各色的光拆分开,并由此提出了“分光原理”。但牛顿对于分光原理的解释,仍是基于光的粒子性,认为是不同颜色的光的粒子质量不同,才在通过棱镜时被分开了。至于为何不同质量的粒子在通过棱镜时会被分开,牛顿的粒子说就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其实,在牛顿之前,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已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可以解释光的折射现象。但惠更斯的波动说和牛顿的微粒说都无法解释光的衍射现象,再加上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微粒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无人敢,或者说无人能够挑战。
直到牛顿去世近一个世纪后,十九世纪初,另一个英国人托马斯·杨做了一个双缝干涉实验。用一束光照射两条平行的细缝,穿过细缝的光打到探测屏上,呈现出来明暗相间的条纹。据说这个托马斯·杨涉猎甚广,是医生,也是物理学家,还在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等领域均颇有造诣。他几乎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甚至通过对声波振动的研究提高自己对乐器的掌控能力。也许正是得益于对波动的深入了解,托马斯·杨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的设想,并用这个双缝干涉实验作出了验证。
在实验中,光穿透两条细缝,形成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又相交产生干涉,呈现的条纹与水波穿过障碍物时的衍射,以及两个水波相交时产生的干涉现象十分相似。相反,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那么探测屏上呈现的应该是与细缝一致的两条细长光线。基于此,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他对光的波动性的设想。
光的干涉对两束光的相干性有极高的要求,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如果觉得光的干涉难以想象,双缝干涉实验的简单版是单缝衍射,单缝衍射的微缩版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小孔成像了。光穿过带有小孔的纸板,会在另一侧的屏幕上呈现倒立图像,课堂上老师以此解释光的直线传播,而这也正是光的波动性和衍射现象的最直观体现。
再后来,十九世纪后期,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个方程组既可解释电磁学的现象,又与传播速度等光波的特性相吻合,麦克斯韦由此提出了光波是一种电磁波的假设。电磁波,顾名思义由电波和磁波组成,电场与磁场相互作用,相辅相生。我们熟悉的电磁辐射、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都属于电磁波。由此,光的波动说再次占据上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又展现出越来越多出人意料的特性,不断将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推向新高潮。这次轮到爱因斯坦登场了。将满足一定频率的光照到金属表面上,就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被“弹出”,这称为光电效应。若是根据波动的理论,光波波幅越大,光照强度越大,光波所具有的能量也越大。可实际上,当照到金属表面的光小于某个特定频率,无论光照强度有多强——比如将微弱的蓝光换成强烈的红光,都无法“弹出”电子。为此,爱因斯坦将光束描述为一群光子,光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频率而非波幅,用光的粒子性解释了光电效应。
于是,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难分伯仲,科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光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然而,波粒二象性并不是两个世纪争执不休后的“妥协”产物,它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又一层神秘面纱。再后来,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微观粒子都被证实了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这些又与牛顿用公式描绘的物理世界,还有《地下室手记》中风琴的销钉有何不同呢?关于不确定性,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