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巫蛊事件中,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刘据被迫反抗杀了江充。同时由于汉武帝远在长安城外的甘泉宫,刘据无法立刻与汉武帝取得联系,也可能刘据被酷吏及手下人裹挟将事件扩大,发动兵变。
刘据作为太子旗号是清君侧,属于扶苏的进行反抗版本,但有两个不同。
一是太子整体操作思路中规中矩,但是奈何整个宣传与动员资源的操作都没有或是落空,造成刘据可依调动的资源有限,而不是像扶苏那样,有整个蒙恬带领的军队可以一同举事。二是武帝在位并且全程指挥了对太子的绞杀。
按照这样的分析,从我们后人上帝视角看太子是必败无疑的。
那么从太子的角度,太子应该做什么才能避免身死,最好还能再赚一点,比如保住爵位,甚至保住太子之位?
既然太子的旗号是清君侧,那么为了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确:武帝死了没?
因为如果武帝死了,那么他是跟同级的竞争对手斗;如果没死,那是跟老爹斗。前者还有一丝胜算,后者应该想的是如何体面的投降,并自证清白。因为老爹死了,那么各种骑墙观望的人将被迫做出决定站队,还有些可能争取到一些人作为临时的“朋友”。老爹没死,不会有任何人站队太子。
所以接下来如何明确武帝的现状?矫诏可能是伪造的,使者可能会说谎的,就算亲自去见,也可能是主动送死,以太子的地位也没法让武帝为他现身。
好像已经没法了,但,其实他的先辈们就有个人在类似的处境下做出了正确的处理方式,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在有诏宣他进京当皇帝的开盲盒情况下,他给出的办法是找代理一探究竟,并且前后派了几拨互相印证。
他刘据真心可以考虑在杀了江充这个首贼后,立刻派出贴身亲信使者,进甘泉宫拜见汉武帝,主打一个冤字,再别忘了孝,你就是官逼民反,你就是忠孝两全。
当然这个使者有一定概率是去送死的,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刘据无人可派,那也不要折腾了,直接躺平吧等死吧。毕竟孤家寡人进行兵变那就是自杀。另外这块腹黑一点说,当领导的最怕就是给手下打工,因为手下永远都有跳船这条路可以选,但领导只能人在船在,船毁人亡。所以这个时间点正好可以验证一下手下的忠心,毕竟上下同欲者胜。
假如派了使者,但使者没有回信,这段在汉文帝就没有最佳实践了。只能我们自己脑补了。使者没回来有两种可能,此处我们假设使者忠心耿耿不会叛变,一为武帝死了,但对手势大,直接杀了使者;二为武帝没死,但想让刘据死。
前者,正好拿来借势宣传,一为证明自己确实目的是“清君侧”,二是给出例证武帝已死,因为如果武帝没死,那么武帝不应该会杀使者,没意义嘛。所以如果是前者,那么刘据可以依靠这个结果,拉拢一些骑墙派,比如那个回了北军大营就再也没出来的任安。
如果是后者,即武帝想让刘据死,所以囚禁了使者,准备围杀。那么刘据能做的,就是大肆宣传派使者这事,然后给出虽然是假的但是没法短时间明确的解读,营造武帝已死的假象,哄骗一些好骗的骑墙派。同时为自己的兵变正名,那么日后就算是失败了,你兵变的根因分析也是忠义之名,武帝如果在,无论如何也没法直接就处死的。
分析到这,我们发现,凡是兵变,最重要的除了迅速切断大脑并取而代之,还有一个是宣传工作。因为资源都是分散的,掌握在不同人的手里。而不同的人对现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再加上本身就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往往会基于对信息的不同解读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影响这些分散的资源就变得尤为重要。
比如我个人认为,在我们脑补的刘据杀江充后的一系列操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派使者这步棋。 因为这个使者不仅是让刘据获得信息的一步,也是让武帝了解刘据的一步,更是为了作秀让其他骑墙派给出有利于刘据的判断的一步。 所以这个使者的人选,以及使者访问甘泉宫的方式都需要仔细斟酌,更要做好与各个重要骑墙派的信息同步,哪怕是吃闭门羹,毕竟三人成虎,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谎话说多了也成了真话。
按照这样的分析, 至少有可能避免刘据的“兵变”活动脱离控制,因为始终都有一个大义在背书。而按照实际的历史,刘据因为恐惧而猜疑,最后演变成为真正的兵变之乱,大义已经不在,整个事情武帝与太子之间已无可转圜的余地,最终太子身死,整个卫式家族陪葬,武帝痛失嫡子,一众大臣被牵连,造成事实的多输的局面,影响一直延续到汉宣帝即位,实是西汉王朝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