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裔妈妈分享儿子学习中文的故事:
感恩节假期刚过,孩子一放松,学的字忘了一大半。孩子一边复习一边念叨:“不会写、不会写,我明天不要做中文测试,不要去上中文课,放了学以后我要直接回家,我不想去学中文!”
妈妈刚想对孩子说教,却发现孩子小脸憋得通红,眼睛里满是泪水。她看到了孩子的“求救信号”,决定帮孩子从坏情绪的控制中走出来。
妈妈首先是:“看见与肯定”。
妈妈和孩子说:“妈妈看出来,你觉得压力大,你觉得这么短的时间,要学会这么多字,一定做不到。测试写不出来,你会觉得很丢脸是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安慰孩子,帮孩子按摩了一下,给孩子讲了他最喜欢的故事。
妈妈和孩子预算了一下时间,孩子还需要参加一个童子军的活动,但孩子去了之后再回来学压力更大。
妈妈做了第二步:反馈与建议。
妈妈和孩子商量说:“妈妈有两个提议,当然你可能有更好的办法,你也可以告诉妈妈想怎么做。我们可以取消童子军活动,妈妈帮你复习;或者参加童子军回来以后,再继续学。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做一些减法,一次不参加童子军,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我想今天你需要更多时间复习中文。”
妈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又帮助孩子明确了方向,同时还给了孩子选择权,孩子选的也是学习中文。
妈妈接着做了第三步:引导与轻推。
妈妈提出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问孩子还有多少个词要学,孩子说10个。妈妈拿出10颗糖豆放在一个碗里。告诉孩子:“我们用豆豆做标记,学会一个就放一个到旁边的碗,等下模拟测试,全部答对的话,你就把糖豆豆都吃掉。”
孩子一下子来了兴致,从挫败和压力中转移出来,快速开始学习,半个小时,10个词就搞定了。
妈妈的第四步:庆祝与强化。
儿子在神采飞扬的吃糖豆,她则拿着录像机问孩子的感受,孩子给了她一个夸张的笑脸。
妈妈问儿子:“你真的是永远做不到,学不会吗?”孩子答:“不是!”
妈妈又问:“那下一次再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你怎么办呢?”,孩子又一笑说:“应该要告诉自己,我想我可以!”。
妈妈真的是很睿智,几个汉字对孩子一生来说,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在这种小事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面对压力、面对挑战的态度,却对整个人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