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忠孝截然分开,认为要为国尽忠就不能做到为父母尽孝,因此得出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结论。
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笔者不敢苟同。虽然忠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二者有着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孝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观紧密相联。道德观念是孝道文化的思想基础,孝道文化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象。中国传统思想家希望把人都培养成为君子、贤人、圣人,以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君子国和圣人国。为此,他们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性的修养,要求从个人“修身”开始,经过“齐家”和“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人性乐观主义使他们注重以个人道德品性为基础的“德治”、“法治”或广义的“人治”。从这一层面上讲,修身养性至关重要。要学会做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有善心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够“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忠和孝都是以“修身”(个人道德品性)为基础的。
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是礼义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孝道文化源渊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于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和长辈,敬重兄弟和他人,讲究文明礼义是人之不懈追求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教导第子们要“志于道,据子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之道堪称典范。一个人为了忠于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才能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试想如果一个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人,何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何以担当社会道义?何以在生死攸关,为国尽忠的紧急关头,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显然是难以置信的。
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历代明君都十分重视净化社会风气和臣民的德行操守。尤其是在选拔官吏上要求官员都要具备以民为本、以德为本,忠君报国的浩然之气。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集“治国”和“修身”于一体的智慧宝鉴,强调修身存己的“人生之道”。政治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的德性。只有具备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忠于国家和人民。在朝为官者,当其父母过世,朝廷都允许身为人子者回家丁忧(即守孝)。足见,圣明的君主是重视孝道的,即从孝道来培养官吏的德行操守。因此,可以说,忠以孝为基础,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具备孝道的人,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忠诚,反之,无孝何以有忠?当然,在国家人民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家庭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并不等于说就是不孝,而是孝的延伸和扩展,是大孝!
综上所述,忠与孝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孝必然不忠,忠孝两全,孝为先,这对我们当今在选择官吏上是值得深思和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