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小说《无声告白》的封面上的话。华人女作家伍绮诗的这部作品写了一部惨剧,事件背后深刻反映了个人追求,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种族问题等等。
这个世界可能只存在这样两个大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如何过完这一生,一个问题是作为这个大世界的一个小个体如何与这个大世界相处。而这两个问题又是互相影响的,也是互相矛盾的。我们的最初是无法知道我们自己的意义的,所以终其一生是在寻找的,可见寻找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这些所有个体组成这个世界,所以世界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想法吗?还是一小部分聪明人在领导世界前行?作为个体也许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吗?这是一大段想不明白的问题。
小说一开始詹姆斯家的大女儿莉迪亚死了。
我瞬间产生了各种不好的猜想:青少年犯罪?连环杀手?离家出走离奇经历?……
小说开始层层剥开自己的花瓣,一点点在回忆和现实的交错中露出那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离奇的花蕊。
詹姆斯是个华裔,是一个美国梦的实践者。在上一辈的卑微挣扎中经过天赋和努力赢得了体面的身份和地位,至少是大学的教授。
玛丽琳是一个不安分的女孩,她看不起母亲那种传统中的妇女生活,她要做男人也能做的事,她要的不是一本烹饪大全,而是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是个不一样的女孩,也许正因如此,她也与众不同地嫁给了与自己不一样的华裔男子詹姆斯。
大儿子内斯对空气动力学一类的东西痴迷,是个不太听话的孩子,大女儿莉迪亚是个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小女儿汉娜还小,她总是懂事地躲在角落,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主角,或者就是因为还小。
玛丽琳在怀着汉娜的时候闹过一次离家出走,她想继续实现自己的医生梦,她要继续追寻因婚姻而中断的学业。可是最后,她发现,汉娜要来了……
莉迪亚从此害怕失去母亲,她要做一个好孩子,按照母亲的规划去学生物等这些自己不感兴趣不擅长的东西。她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角……
莉迪亚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朋友,从来不喜欢过爸爸妈妈送给自己的礼物,从来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她不能像哥哥一样,哥哥本来就不听话,不能像妹妹一样,妹妹本来就还小。
当哥哥内斯终于要摆脱这个家庭,去大学开始另一段人生时,莉迪亚的悲剧发生了。
可能我这样写,这个家庭会给人感觉冷漠、自私,其实未必,是我描述不好而已。玛丽琳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孩子,尤其爱莉迪亚,詹姆斯爱妻子,爱自己的孩子,尤其爱着莉迪亚,与妻子不一样他会鼓励女儿多交朋友。内斯理解妹妹,可以他同样需要摆脱什么追寻自己想要的,汉娜明白一切,可是自己的声音又太弱小。
尽管如此。
莉迪亚最终找到了自己,在湖边她决定不再胆小,在湖心她想明白了一切,在她想要重新迈步开始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对,只是个意外而已。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坏事情发生,只是这个叫莉迪亚的女孩溺死了。
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美国,也许今天早已不同。詹姆斯随父辈来到梦之地后,经过奋斗,不再如父辈那样自卑,但依然时不时发现自己与他们还是不一样。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某个阴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摆脱这阴影,但是我总是悲观地认为那阴影会一直陪我到最后。
玛丽琳其实也在摆脱母亲的阴影,她认为女人的人生不应该是母亲那个样子的,她追求精彩的人生。当因为小女儿的到来而被迫第二次放弃梦想时,她可能已经把梦想寄托了在了自己认为非常优秀的大女儿身上。这一点上,莉迪亚的死,她似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显然并不公平,在这个家庭中,又有谁没有责任呢?詹姆斯为什么不能发现女儿其实没有朋友?内斯为什么不能跟妹妹谈谈?汉娜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姐姐出走或者勇敢跟去?……在下一代的问题上我却是乐观的,我没有需要别人帮我实现的梦想,也没有对谁有什么期待。
内斯是个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不太听话的男孩子,但是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在那种教育体制下依然可以申请到大学资格,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可见无论哪方面的教育,学校也好,家庭也好,什么宣传都好,从小有责任心有担当很重要,毕竟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回到那个话题,相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大世界,我们渺小到不会对世界的脚步有任何影响,所以你被拽着使劲跑是正常的,你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也是没问题的。至于真正的自己到底是谁,你总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把自己放进去跟着世界转可能就是答案了。不要对自己期待太多,不要对他人有太多期待,生死两头都是你。
小说《无声告白》故事情节并不出色,出色在对每个人物的内心刻画,细腻到让你感同身受,读的时候会有那种纠结挣扎的感觉。爱是无声的,但能感到滚烫的热流,痛苦是无声的,但心里已成泪海。(这两句我觉得我产生幻觉了,真的是这样吗?谁读过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