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掩映之间,童话的城堡若隐若现,溪流倒影之下,天水合成画幅,欧亚浪漫风情,尽收眼底。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欧亚之窗,风靡一时的婚纱摄影基地。
如今再带爷爷来这里,已经无法从学府四道街的正门进入,况且现在的大街已经改名中兴大道,按着网友的提示,转在东侧的小道里面,从小门才得以进园。
据说公园是继北京“世界公园”,深圳“世界之窗”之后,东北首家以微缩世界经典建筑景观为主的园林。还是我上大学那段时间,前期是相当的轰动,在哈尔滨也是贼出名,本来就是在我们学校斜对角,我们想进园探个究竟,那时的门票应该是20元,那是20多年钱的价格,我那时大学的生活费是1个月400元,10元钱活1天毫无压力。所以就没舍得那份钱,好像是大三的时候,说是公园荒废了,我们才得以跳大墙,进去看看什么样的传说。据传是后来成为了母校哈尔滨学院的后花园,我再路过的时候,发现已经大开发建了不少楼。
而现在爷爷身入园中,全然不知道我和这个公园有着这样的情缘,就像我不知道爷爷曾经来过哈尔滨拉脚,去过农场打工,去过山里拉木头一样。现在一切看起来都是过去,都是那么的淡然,就像那树叶透过的闪光,忽隐忽现,亦真亦幻。当塔尖闪映出耀眼的星芒时,爷爷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城堡近前,欧式风格的城堡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若不是城门紧闭,我一定会带爷爷上到楼顶俯瞰全园。与这残破斑驳的城堡相比,哈尔滨学院的C区6号楼还是比较簇新靓丽,这也看出来公园已经不再是游乐为主题。偶尔见到遛狗或散步之人,并不像其它公园那般热闹。
爷爷顺坡往下走,停在了小桥之上,望着沟里的苇草,听着缓缓的流水,感受着动与静的交融。而这条沟就是当年“臭气远扬”的西河沟。那时的夏季,是我们寝室最痛苦的事情,每晚都要闻着制药厂的青霉素味入眠。好在眼下小溪清澈见底,滨水青草柔柔,爷爷也呯吸不到那股臭味,一切显得那么清新自然。
再一上坡,便见欧式的回廊立于岸边。一侧教堂模样的广场。台阶两边各有三座雕塑,显得既艺术又庄重。广场的舞台上,音乐会大背景板还没有拆除。爷爷坐在长椅上,似乎在听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上空飞舞的小蛾正随着节奏狂欢。爷爷也在短暂休息中,感受到了欧式的浪漫与悠然。
沿路前行,微缩版的凯旋门巍然耸立在路中央,尽管是在体积上有所差别,但是在细节上绝对是丝毫不差的高仿,一点不影响凯旋门的气势,仍然能体现出法国人的浪漫。再配以附近的欧式艺术雕塑,令人错觉在异国他乡。要不是“哈尔滨学院欢迎您”的绿植大字,很难缓过来神来。
再过小桥,建筑风格陡然变成中式古典风格,中式的凉亭朴素简约,“精舍”里面也是小桥流水,碑石林立,屋舍也是自然朴实。园林之中所见建筑,均不能进入观赏,只可近观不可亵玩焉。还有几处林中掩映的城堡或宫殿,受于活动范围限制,爷爷未得近前。
临近出园,又一座漂亮的城堡出现在面前,这里广场汇集了不少人,上上下下的人们络绎不绝,想给爷爷合张影也是苦等了半天。这座欧式的建筑看似特别眼熟,想不起来在哪个动画片里见过,也说不准是哥特式风格,还是拜占庭风格。总之还是挺好看。爷爷扛着太阳穿过城堡的门洞,也算结束了整个公园的浏览。
而这个公园远没有最初时的宏大,似乎少了荷兰的风车,克林姆林宫的红墙钟楼,还有非洲的草屋,不过这些记忆就像“曼德拉效应”一样,我也有些搞不准。不过,当年上大学那段时间,还是大门紧闭,我和老七他们都是沿着前辈们的战斗轨迹,跳大墙进来玩,那时的景观比这个多,还有个大迷宫,还有能爬上去观望全园的观景台。记得老大,老九,老八,老疙瘩他们几个跳进去玩,结果被个自称保安的人给逮到啦,说啥要罚款,吓得哥几个还交了一笔钱,好像是每人50元罚款,后来我感觉那是根本没人管的废弃地方,应该是有诈,想领他们回去讨要回来,结果哥几个说算了,不想再惹事啦。现在想想为什么现在社会如此这般,正如听朋友说过一句话,不是现在的坏人多啦,而是好人少了。这就是我对欧亚之窗的所有感触,总觉得有些惋惜。不过,爷爷在这里又能见识一番新场景,着实又是生命旅程的新收获,想到此我也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