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小孩上学,临出门找不着我的家里钥匙。“咦,我的钥匙怎么不见了?”
老二在电梯口嚷嚷“妈,你快点啊!”
我家赵先生赶忙过来帮忙找。
匆忙中我的解决方案是—-我不拿钥匙,中午回家我老妈在家。到时我拿她的钥匙,回头再找。
没想到赵先生不耐烦了,“一直找不到钥匙这很不对啊!”
我感到被指责,瞬间不高兴,“你说这话我不爱听!”
说完我走进电梯,想着要怎样向他表达我的不爽。
一路上我都在想着这句话,琢磨着我为什么会不高兴。
我在找不着钥匙时,需要帮助,需要安慰,需要可行的替代方案。显然赵先生的话和这三个需要都沾不了边。
再者,因为得不到我想要的,我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关怀,有点委屈,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意识。
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赵先生说这话是出于语言习惯,他不觉得这样说有什么问题。更不会想到我会有这样的反应。
一路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见自己的需要,问题随之消失了,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心情也亮了起来。
突然想到了惠能大师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来,有些问题本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