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还是昨天看的一个教学视频,讲到速成的问题,比如:如何一个月内拿下一门学科的内容,还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到底有没有捷径?什么样的路才是捷径?
我一直觉得世上却有捷径,凡是皆可速成,但是这不等于要走“邪门歪道”,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应该就是匹配自己能力的最佳路线。
加里科恩(Gary Cohn)是一个阅读障碍者,但是他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600多页的《期权投资策略》,通过笔试和面试成为华尔街的交易员,展开其在金融业的职业生涯。2003年12月起担任高盛全球证券业务主管,2021年高盛集团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加里·科恩为副董事长。所以,天分不足的人也是可以速成。
1·速成的原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当我们学到任何一个知识点,就等于学到了成千上万个知识点,记住一个数学公式,就会成千上万次再次遇到它。
前提是学透,学的精准、学的扎实。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临近考前的那一个月,自习室、图书馆等地方都是人满为患,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赶进度,想用最短的时间学完一整本书、做完一整本题册、记住可能考的所有知识......
这必然导致几个结果:首先,记不住,学习毫无章法;其次知识学的模糊不清、囫囵吞枣;最后,在考试做题的时候记忆的输出就会卡壳。如果最后侥幸通过了,这写知识也自然而然的被抛到脑后。而如果没通过,要面临补考、“二战”等等情况,等下次大考将近,又会面临同样情况,恶性循环。
就像烧开水,每次我们的目的是把一壶水彻底烧开,可是每当烧到百分之五十或者百分之八十的时候,就去掐断电源,最后的结果就是水没烧开(知识没学透),等下次再需要热水的时候好药重新烧开,费时费力。
因此,一定要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拿下需要学习记忆的知识点。试想,一个阅读障碍者除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阅字典,还有什么方法呢?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慢很麻烦,而真正的速成就是这些看似很慢的环节累积在一起。
第二个重点,就是知识的“涌现效应”。
作家约翰.霍兰德在他的《涌现:从混沌到秩序》中指出:但凡一个过程的整体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皆可称出现涌现现象。换句话来说,你花时间背5000个单词,英语没什么提高;但是当你掌握10000甚至20000个单词,你就可以不看字幕翻译就能听到英剧、美剧。
这方面我觉得最能说明”涌现效应“的是新东方的董宇辉老师。出口成章,把直播带货打造成富有文化气息的“课堂”,他好像都把书读活了,让无数人惊叹:原来读书破万卷真的可以发光!他的每次引经据典都好像在给屏幕前的你我注入新的动力。这背后必然少不了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知识输入和输出。
所有一定是掌握海量的、学的扎扎实实的、最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才能在大脑里拥有生命力!
2.具体改怎么做呢?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说过:“能积微者速成”。也就是说,点点滴滴的积累即为“速成”。
小平邦彦是亚洲第一位菲尔兹将得主,国际顶级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自学数学,学到研究生水平。之后考入日本东京大学。读大学时他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是平均一周上一节半的课,一年也就是64节课,一个学期的数学课就是64个小时。他计算到,一天学八个小时,8天就是64个小时。于是他真的就在八天学完了一门课。
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过的内容不能忘啊!
在这里推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效用很高的学习方法:
1.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划分。说白了就是把知识分块,这一部不需要太多精力,因为我们的教科室已经帮我们把知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章节,这些都是很多老师多年总结下来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一本适合自己的教材,一口气学完,不要见异思迁频繁的换教材。
2.分组练习。比如我今天要学初级会计《经济法》中的增值税本部分,就把习题册里的题分成5组,每组可以是十道题或五道题,做完一组之后,你可以对答案,也可以对照教材部分缕清每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中的错误选项是怎么错的,可以把选择题当简答题来练习。这个过程切忌贪多求快! 这么做的目的还是要把我们自己学到的东西扎实的记下来,可以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的、多次考察到的东西记笔记本上。然后开始做下一组习题,重复以上步骤。
这样真的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确率!
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贪多求快,总是急着往前赶,记不住的内容总是要返工,总是有一壶烧不开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