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动笔,昨天在读林清玄的《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才读了第一章《经百千劫犹不能抱父母恩》,好几处地方,让我泪目婆娑,触动到我,今天拿起了笔,写一些微不足道的文字,感受自己内心的柔软。
囿于自己的见识,觉得不能很好地说服宝宝,让他懂得感恩,又迫于他强大的无可辩驳的逻辑,觉得关于他是否应该感恩我的灵魂拷问,他说:“我没有让你生下我,是你自己选择要生下我!”没有什么高深的水平和有力的证明来说服他,一定要对父母感恩,但我非常欣慰,给他选了林清玄的这本书,而我更欣慰的是,他竟然很喜欢读这类书,而且,很快就把它已经读过第一遍了。无论吸收进去多少,我相信,都比我给他讲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来得有效!这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之一。
理由之二,这本书很适合孩子们看,比单纯讲爱国主义来得有效。文中有一章节《红心番薯》,父亲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孩子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囡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那一次,我第一次知道,芋头和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编生着红心的番薯!作为作家,我相信他对写作的兴趣远胜于对于政治的兴趣,但是他写出这个细节,我相信,是油然而生的一种血脉同根的情感,所以,林大师的文章,会入选我们中小学课本,我想对于我们当代青少年,甚至对于我们,都是一种教育,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曾经是谁,思考自己现在是谁,选择自己未来会是谁。(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台湾、香港,和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推荐理由之三,书中很多的细节,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父母。在《期待父亲的笑》一文中,林清玄写到:“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多么相似的场景,可能你们也曾经历,我也一样,2018年年初的生病的父亲,也是,自己要动大手术,都不肯电话告诉我,这大概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父亲共有的特质。
推荐理由之四,和自己所从事的家庭儿童工作密切相关。每一篇文章的主题都温暖而坚定,而且又润物细无声,对于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常有帮助,而这个深度,是一般家长所无法企及的。第一篇文章《过火》是讲关于孩子的路,都要孩子自己走“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要单独去过火,即使亲如父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这是文章的结尾,有些许悲观无奈,但却充满力量,教会每一个孩子,无所畏惧,靠自己“过火”,这是人生的必修课!第二篇文章是《在梦的远方》,讲的是“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白雪少年》讲和母亲相处的时刻,让少年的清玄感受到任性的温暖!这是一种奇妙的人类情感互动体验。孩子都是孤独而寂寞的,特别是少子化的两点一线生活,唯有相对完满的父母,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一种任性的温暖,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任性,一方会对另一方任性,另一方欣然包容这种小小的任性,这是一种非常安全关系下才能产生的可贵的情感互动,不是吗?在《期待父亲的笑》一文中,他写自己的母亲,典型的农村妇女,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你可以说这样的女人没有自我,这样的社会没有平等,但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就像孩子,我说妈妈只希望你健康快乐,考试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事件,但有的孩子会说,如果考得好,我也许就会很健康快乐!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好可怜,也可以说这样的母亲很可怜,但每个人,其实都有可怜之处,或因为觉醒而痛,或因为麻木而丧,或因为执着而累。
推荐理由之五:非常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我常说我是是最幸福的人,这种幸福是因为我童年时代有好的双亲和家庭,我青少年时代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进入中年,有了好的妻子和朋友。我对自己的成长总抱着感恩之心,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基础是来自于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给了我一个乐观、关怀、良善、进取的人生观”。人们都说,阅读一本书是和一个人在对话,是作者带你经历另一个你未曾抵达的世界和事件,让你人生充盈,精神丰满,我想,读这样一段话,就是最好的价值观的传递,如果孩子读的话。反观我自己,我觉得,“乐观、关怀、良善、进取的人生观”,除了乐观,其他的秉性,我都有,更可贵的是,他所拥有的童年、青少年和中年的幸福,我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我也非常感恩!更欣慰的是,中年的我,除了伴侣、朋友,我还有让我非常欣喜的孩子!(上面讲到,我并不具有乐观的特质,但这是哲学与生俱来的气质吧,不够乐观,或者谨慎地乐观,时刻让我反观自省,这也未尝不可)
推荐理由之六: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在《咫尺千里》一文中,他写道:“我们在最繁华的都市里,反而有最多边缘的青少年;在最富有的家庭里,也可能培育出最冷漠的心灵”,我相信,这讲的是当时的台湾,也讲的是今天的中国,正好契合了复旦大学赵芳教授讲的,复旦的学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觉得无意义感,还有很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这是我们的孩子病了,其实反映的是更是我们家庭病了,反映的还是我们社会病了,基于这样的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我觉得能做的,大概就是先从作为一个家长,“有能力爱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有能力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保障,一个是精神的,方法论上的。在大师的这篇文章中,讲了两个案例,一个是青少年因为缺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的案例,另一个则是一个生病的孩子,活到四岁,就夭折了,但是她妈妈在陪伴这个生病孩子四年中,她一直坚持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就是这么细水长流。很让我自己有点小骄傲的是,从宝宝生下来至今,十三岁,我也坚持给他一些记录,不能算日记,但确实是日常记,至今已经有三十万字余!林大师最后断言:“天下的父母如果都肯为孩子记录一些生命的日记,并且有主人公(母亲)那样细腻的爱,那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他们再也不会陷入边缘,不论他们是强健或缺陷,不论他们是资优生或牛头班,都能无憾地成长,盎然立于天地之间。我自认作为母亲,我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但关于爱和记录,这两点,我是在没有读过大师的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坚持了十三年做的一件事情,我希望,有一天,他能不仅读别人的书感受了人生的丰盈,读妈妈的文字,他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特别是,如果有一天,我即使离开了他,这些文字,还终将陪伴他,在他需要我陪伴的时候。
给孩子选这本读物的时候,我是被他的书名吸引,因为常常听人引用这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话,不是很明白期中的意思,所以,我想读读,也许,能懂,买来以后,孩子很快就读完了,我也正在读,(为了和他有共同语言,我会挑选一些可能自己和孩子都喜欢的书,陪他一起读)希望引用过这句话的一位老友能看到这篇文章,以寄我对所有与我正在,或者曾经同行的朋友的所有感恩!
=======================================================
此邮件已由 Deep Discovery Email Inspector 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