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
2、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3、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苦,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次第花开》
4、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5、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
6、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们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天空还是经常出现浮云,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便安乐。
7、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8、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9.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其实,无常像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会害怕看见他的脸;一旦你了解他,就能与他愉快相处。
10.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就马上另外寻找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天热要开冷气,天冷要烧暖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儿要坐车。就在这个忙不迭寻找安适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
11.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的”“错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始大声、小声、无声地发表议论,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
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声音。
12.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个人都能缩进一个桃核里,以为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加压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那种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时,我们的本心,或者它折射出来的慈悲心、出离心、世俗菩提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13.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
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
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14.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某种超长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有关照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要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15.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16.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17.《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的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18.你应该试着建立一种精神信仰,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安定起来。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起来,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陷进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够帮你排除内心的浮躁和空虚以及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19.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们与无常的关系就是这样。
经常地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熟悉并逐渐接受无常。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为日渐松垮的小腹发愁,为离别而心碎,对成败耿耿于怀,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20.解脱,就是没有烦恼。你带着满心的烦恼,又想在何时在何地获得解脱呢?烦恼不在别处,在你心里;解脱也在你心里。
我们无法去外面找一颗现成的没有烦恼的心来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别想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就发现自己改头换面成了个“解脱的人”,没那么神奇,也没那么容易。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
21.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体,凝视天空,慢慢的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比如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
22.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应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