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公开课上说明文这种文体。刚开始,觉得应该是中规中矩地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特点、说明顺序等全部囊括在这一篇文章里,形成一条线索,环环相扣。但我又问自已,一节课面面俱到,能说得清楚吗剩下还有那么多篇说明文,怎样去发挥定篇的作用呢?少而精,我的教学目标应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有一个疑惑,一节课讲那么慢,来得及吗?最终,我的教学内容就还是缩减为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理清说明顺序中的主次顺序这三个环节。这次公开课的前后两个环节虐了我千百遍,却最让我成长。
发现知识而非给予知识
导入后便是游戏环节。酝酿了很久。游戏规则是:你说我画,学生看赵州桥的画,说明四个小拱和大拱之间的位置关系,由老师我来画。但无论学生怎么描述,我基本上都能画得和图中的不一样。学生一方面很着急想要表述清楚,一方面又觉得我有点故意刁难,总是有点不服气。然后,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描述得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后来,我采纳了陈蕾老师的建议,作一些调整,让一两个学生上台拿着图描述,底下学生画。然后挑选几幅学生画的作品上传。通过对比,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大家画的不一样,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紧接着,展示赵州桥的图,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进行描述,由我来画,由此,再次让学生感受并得出,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很重要性的结论。最后,再去文中找相应的表述“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时,明显能看到学生的那种心悦诚服的表情,觉得作者的表述实在准确极了,妙极了。
这个游戏环节的调整前,更多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热闹起来,但还没有更深程度进入学科。而调整后,后面的每一次课,取得了更好的较好的效果,让人欣喜至极。以往说明文语言的课堂,我们常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说明文语言是很准确的,然后让学生去找很准确的句子。而这次,是真正学生通过自已的体验,自已去说,去描述,去理解,真正明白,只有说明准确了,才能让别人理解准确。这时候,知识就是自已通过体验而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给予的。我想,这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本质。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纯粹的信息给予者,学生才会面临独立思考的挑战。只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是的,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已体验并发现。
促进思考而非绕开思考
理解赵州桥那四个特点的说明顺序,一开始便很难。第一次试讲,前面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铺垫,搭支架,便打乱四个顺序让学生自由组合排序。结果,就出现了将近十个左右的组合。起来回答的学生有点混乱,根本说不出这样排列的理由。紧接着进行小组讨论,依然有四个答案,但至少比较集中了。但这时,我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没办法再继续进行了。这个环节以无效告终。
但我不愿意放弃这个环节,我还请教了王博士和黄老师。想了许久,我得出学生出不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读清楚四个特点。因此,我又陆续在这一块之前作了一些铺垫,但后两次试上的效果依然不明显。我有些慌乱了,离开课时间越来越紧。后面,我忍痛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个环节整个拿掉,而换成简要概括赵州桥的特点,教他们筛选信息的同时,更进一步明白,这四个特点到底是讲什么。让他们明白,四个特点讲的是大拱、小拱、拱圈和最后外观细节。但这样让他们排序,依然很费时和低效。但已经比较集中了。因此,我把学生集中的四个组合挑出来作成四个选项,让他们按次主次顺序来选择,从而理清大拱、小拱、拱圈是拱桥的主要特点,并且,小拱的设计是比拱圈的施工更有创造性,更重要。虽然,第一次作答中,答案还不是很集中,但通过小组讨论后,第二次作答上,看到选正确答案的学生就更多了,而且变更作答的孩子阐述理由时比较清晰有条理,我看见了他思考的过程,他真的懂了。
终于,通过多次设计的修改调整试上,这个难点基本算是攻破了。中途几次都想放弃了这个环节,但转念一想,这个难点的攻破,不正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种收获吗?不更有价值吗?在这个环节中,思维火花的碰撞,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分享讨论的进步,不正是我一直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吗?这种慢下来,是逻辑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接下来,能更好更快地理清各种逻辑关系而铺路。而为了这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环节,就要舍弃另一个环节。杜威说:持久地改善教学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于以一切要求思考促进思考和检验思考的种种条件为中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和策略,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思考并检验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学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总是会贪多,却没有一个环节会出彩和呈现最大价值。正如王博士所说,少即是多,慢才会快。这很像浓缩版的武功秘诀。虽然这节课,我只完成了三个教学目标,但其他教学目标我依然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中继续完成。但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却能更好地为后续的学习铺垫。所以,这需要我有更多的全局观念,站在整个单元的教学高度,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让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布在每节课当中,有系统性地、扎实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这次上次依然发现了我平时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去选那些积极举手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在课堂中不善表现、不善言辞的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意识让他面对着其他同学说,却一直面对着我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还是会忍不住打断提醒他,或者指出他的错误,总归还是太爱讲。这些都需要后续继续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已。但通过这次的打磨,我慢慢开始懂一点点“教学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