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出于人性的善良,当别人提出请求需要帮助而你一时无法提供时,我们往往采用事后帮忙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当时的无能为力。然而大多经验表明,你事后的帮忙非但起不到效果,而且得不偿失。
舍友A在某寒冷的早上起床洗脸时,发现水壶中没有热水,于是向一旁的我求助。我当时刚把热水用完,于是便只能表示无力。经过几秒莫名其妙的思考后,我竟突发奇想拿起水壶,又打了些热水来以便他用,却没想到递过去时他已用冷水洗了脸,伸出的手悬在半空中,“不必了”的话语平添了几分凉气,只好故作自然地将茶杯拿来,以掩饰“新来弥补之水”未实现其价值的尴尬。
又有某日,同学B为看某歌手演唱会视频,需借用腾讯视频vip,我便自标为年费会员,慷慨予以帮助,熟料这一演唱会视频无法通过会员增片分享的方式来观看,又不好直接将qq账号密码告之,只得作罢。隔日此时,思来想去,得一主意,在我电脑上登录还视频账号,然后将电脑借与他看,不就可以了吗?他开始时犹豫推辞,之后终于接受。带我吃完晚饭回来之时,寝室已无歌声,难道是他听得太入迷而戴上耳机了吗?我心里暗自窃喜,又行一善事,补了昨日之无力。然而凑近一看,电脑被孤零零地置于我书桌之上,顿觉索然。
对于事后之帮助所产生的尴尬,我觉得一是因为受帮助者不再需要或不再迫切需要此类帮助,二是事后将帮助强加于人,未免让人产生强迫之感。因此所谓帮助,最佳时期莫过于雪中送炭之刻来的恰到好处。
事后之帮助,犹如以烈火之顶端点燃木柴之根,使双方都顿觉窘迫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