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下了雨,和妈妈带着小丫头去镇上“赶集”。农历的最后一个年会,二十五。
虽然下了雨,街上依旧人头攒动,要说回家以来,别的不好夸海口,无论何时何地,人一定是最多的。
小丫头估计也是头一次见街上人挨人,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卖年货的……人来人往,居然很有年味。
怕一不留神就找不到了,只顾看她,外婆抱着她,小丫头喊“肉肉”!“糖”!……总之,吃的目不暇接。
特地请小丫头吃了我幼时最爱吃的烧鸡,以前叫卤鸡腿,离家后,别的地真没有这么好吃的鸡腿。
看到《小女花不弃》里花不弃对鸡腿的渴望,甚至鸡骨头都不放过,咳咳……很真实了,毕竟幼时鸡腿不是你想吃就能吃。
在外的人回到家,其实也没有从琳达变成翠芬,在外很久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回家里其实都窝在家里。
偶尔出去一趟,总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了?神奇是从第一天开始有人问,过了一个礼拜还有人问。
从家里出来门口,无非就是听说幼时的伙伴回来了,能天南地北的聊,能肆无忌惮吹,还是这一块长大的人。
使劲的互相恭维,然后不遗余力的讲幼时嗅事,你讲你下个目标是什么,这群人也觉得你肯定行!
所以有时候想回故土,思乡情浓,最大的根由在于“真”!
哪怕家里的风格依旧是“土”,但也曾经风靡过农村的潮流前线。
回家以来,真正的是一天比一天起的晚,困顿来了,睡个下午觉,我妈就带小丫头不让打扰我。
取暖神器“回风炉”,可烤红薯,可炕花生。
所有的物件似乎不符合目前的审美风格,但是一切都很实用。
最近在追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最常出现的是句子是“父母为子女,当计之深远”。
我们上一代的农村父母,为子女的心愿,自然是希望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好。
所以,他们只会让你多睡会儿,让你多吃点肉,让你少看会手机,对眼睛不好。
他们教不了我们深刻的道理,也曾把最坏的脾气发泄给我们,也把不幸归结为,为了我们。
长大离家了,无论多少恩怨纠葛,最终,接纳了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局限性。
当我成为小丫头的妈妈时,我开始理解父母。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证,我觉得真应该大力提倡,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不够合格。
很多人也不够合格。
我对小丫头的期许,我希望她不要局限在一方土地里。
她应该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去尝试更多的风土人情,丰富她的整个人生。
作为母亲,我还真没有想过,她要嫁人这件事,我是不打算以后当催婚的妈。
所以我有时候纵许她的天性。现在看来,她也不会长成傻白甜。
一代又一代,是为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是为了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