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小朋友感冒发烧一周,我和队友就替换着请假在家陪她,这两天才好些,或许是因为生病不舒服,相对就娇气些,以前的表达方式又回来了,一不如意就哭,哼唧。
就比如睡醒了没看到人哭闹,吃饭的时候筷子掉了哭,玩玩具时不小心弄错了哼唧,每天多次听到这样的哼唧声,真心觉得烦躁。
现在想想,我不能接纳她这种情绪,也说明它激起我一些不好的体验,孩子用哭表达感受,让我觉得有些无能为力,我不知道怎么办,实际是不能处理我这种沮丧的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换个角度来说,我把孩子管理情绪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了,手工做不好失落,不被满足伤心,而哭只是她表达情绪一种方式,这也是她发泄情绪的方式,自然也是她在学习探索怎么负责。
另一个方面来看,每次用哭闹哼唧来表达情绪,对她来说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外界系统给予的反馈,让她一直保持这种方式,比如一哭我们就会回应她,不管是说教还是其他方式,都让她感觉到有用,就这样一次次的互动反馈中,也在一遍遍加强了这个模式,久而久之也维持了这个模式。
那怎么打破这个模式呢?
1.坚定立场,再不被满足而哭闹时,允许她哭,但坚定告诉她,没有满足你,很伤心,你就想哭,那就哭吧,等你感觉好些我们再讨论怎么做,同时做好课题分离,孩子的情绪是她自己的事情,而我们能做的管理好自己不被影响,温柔坚定执行原则。
今天就有一次娃正在吃饭勺子掉了,我让她自己洗完再吃,她就开始哭,我就共情她,勺子掉了,不能吃了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哭完再去洗,她哭着让我去,我一直温柔看着她,让她继续哭,足足哭20分钟,然后告诉我哭好了,自己去洗完勺子回来接着吃,这一次我很平静,守住了自己的边界。
2. 复盘: 孩子一直用一种表达感受的方式,说明并不知道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在情绪很好的时候,对具体事件进行复盘,聊聊当时发生了什么?当时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呢?效果怎么样?
顺便聊聊这个表达方式对他人的影响,然后再来提议更好的方式,比如勺子掉了,很难过,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别人就知道怎么了,更容易接受。
3.正向反馈: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当孩子下一次做好一点点,就给予正向的反馈,比如这一次很好,只哭了几分钟,就告诉妈妈你怎么了,妈妈感到很开心,不用猜你怎么了。
发现孩子做好的一面给予好的反馈,一次次强化加强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