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0年)
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和做法:新接一个班级,最先关注的肯定是成绩好的学生,因为他们关系到优秀率,关系到升学率;然后会关注纪律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因为他们关系到每节课的稳定顺畅,关系到课堂的效率效果。而对于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作业认真完成的、成绩一般的、从不与老师交流的那几个女生,我们总是很少关注。如果只任课不做班主任的话,很可能一年下来都不曾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接九8班的课已经将近半年了,班上有十几个这样的女生,我还叫不上名字。
前一段,新乡日报社举办了一个创新作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都写,然后择优选报。我郑重地在班里宣布了这个活动,周一收了全班的作文,粗略浏览一遍后选出三四篇,剩下的就扔到了废纸篓里。第二天全校大扫除,办公室的废纸就被清理出去了,可是就在当天晚上,我接了一个电话:“常老师您好,我是8班朱某的妈妈。”“哦,您好!有什么事?”我说,但心里很不踏实,因为我不知道谁是朱某,很担心家长问我孩子的在校表现。“我想问一问作文大赛的事。”我心里稍微放轻松了一些,“孩子说这次比赛只选了前十名同学的作文。”我心里有点气愤,可还是耐心地给家长作了解释。“我知道了,常老师,不过孩子很重视这个活动,那天写到夜里两点多,您明天能不能帮她再看看那篇作文,帮她改一改。”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心里在犯难:到哪里去找那篇作文呀?
第二天,我一边抱怨这个家长多事,一边到班上去看了看这个学生是谁:一个坐在墙边的安静的女生!
然后,抱着侥幸心理到门口的垃圾箱里翻找昨天丢掉的作文。幸运的是:找到了!我又重新审视了朱某的那篇作文,结论仍然是很一般,不能入选比赛。不过随后我又打开她交过来的作文本,与她以前的作文相比,这一篇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至此,我为我处理此事的草率而内疚不已,我也由气愤转为感谢朱某的妈妈。我开始关注那个、还有那些安静的女孩。
那一天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解释了作文大赛选拔的过程,大力表扬了朱同学的态度和进步,并专门复印了入选同学的优秀作文送给她,同时张贴在教室,供其他同学比较学习。我看到,那节课上朱某时常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而不再是整节课都低着头。我知道她们需要关注,需要鼓励和信心。
以前,我经常找成绩好的学生帮我改听写纸,一则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二来可以促进他们提高。从那天开始,我专门选了几个安静的女孩帮我改听写,从一开始她们脸上的惊讶到羞怯的微笑再到满脸的自信,我看到了她们安静背后的渴望。
这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女儿上大班了,换了新老师,第一天回家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王老师看到你的名字说是你的学生……”第二天,王老师见了我很高兴,热情地与我交谈,我也礼貌地回应着,可我不记得她是谁。临走时,我留心看了班门口贴的老师姓名,她叫王某,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回忆起关于她的任何信息。推算一下,她应该是我教的前两届学生,“时间太长了”应该是个不错的借口,可这不能完全说服自己,第一届的学生也有许多我还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特征,当然都是我前文提到的那两类学生。而“王某”,应该就是当年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我不曾关注过的那个女孩吧……
她们的人生曾经与我们联系得那么紧密,然而,因为她们的安静、听话、无事端,又使得她们的人生似乎与我们无关。多年之后,她们还清晰地记得我们是她的老师,而我们根本记不起她,甚至从未记得过她。
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出类拔萃的学生你要记住,顽皮淘气的学生你要记住,普普通通的学生你也要记住。作为科任老师,你责无旁贷;作为班主任,你义不容辞。
记住人家的名字,并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