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元旦出去逛了逛,回来就想写点东西,但奈何我每次码起字都特别慢,所以一直无时间去记录。
大润发新年搞了促销活动,家里面条没了,老爹要去买面条,思量我许久未出屋,怕我傻了,就要带我一起去。那个时候我吃话梅上瘾,甜甜酸酸的,正适合我口味,一包快吃完了,于是我就跟着去了。
自从大润发营业,原来苏区的超市就不景气了,广特更是直接黄了。所以大润发生意特别好,尤其是年节搞促销活动的时候。
这次促销活动赶上元旦,人们放假的放假,休息的休息,可不就都冲着超市来了。
摩肩擦踵,熙熙攘攘。
见着人多我也不敢拿太多东西——也不想拿,毕竟才去过不久,只是话梅没了。
我拿了一包话梅就和老爹去了二楼,去拿面条。许是也拿了别的什么,可是我记不太清了。老爹拿了十包面条,我俩就预备交款。
没交成。
路过啤酒区,想看看啤酒价格,都要隔着一层人。
都是排队的人。
人太多了,队排的可长,估计等轮到我们要一个小时。
于是我和老爹放下拿的东西,去了苏区另一家超市——三和。
这家超市开的可是有年头了,我小时候没少来这玩,四层,算上地下五层。地下是超市,一楼卖手机,化妆品,还有金店、药店;二楼是卖鞋,男鞋女鞋;三楼是卖衣服,男装女装,内衣外套;四楼卖儿童用品,还有饭店。
听起来不错吧,可是自从大润发开了之后,三和生意直线下降,一天不如一天。在广特、商业城黄了之后,苏区就有人说,下一个就是三和了。大润发是我小学时候开的,现在我高中都快毕业了,真不知道三和这些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一进三和地下,就看到放在角落里残破的大头贴机。随着科技发展,大头贴也逐渐离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小孩,知道的可能是手机滤镜,手机贴纸,可不知道大头贴。不知道一个镜头里,几个人的脑袋贴在一起,脸上露出或奇怪,或开心,或幸福的表情,显示屏上显示出自己从厚厚的册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相框。
我以前还和小学同学来照过,每次来都要留意一下这里。
说起来,我娘还在三和地下当过营业员。
之前也说了,我总去三和玩,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总去,所以很多地下超市的营业员也都认识我。
后来我娘去电子厂工作,大概是我初中的时候。期间我也曾去过三和,她们人很好,和我打招呼,可惜我记不得她们是谁。
高一的时候去过一次,也有人记得我。可元旦再去,就没有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人都往大润发去了,整个超市冷冷清清。
我娘在这工作时,超市规定营业员是不允许聊闲话的,可是元旦去那次,营业员好多都在唠嗑。
没人买东西,可不是闲嘛。
三和东西大多数都是很便宜的,比大润发便宜,可即便如此,元旦那天也没有几个人。
蛋糕区摆放成品的玻璃柜已经旧到模糊,里面的蛋糕虽然被打了定型剂,可也有残破,款式一看就知道是几年前的款式。
我留意了一下烤箱,看样子也是许久没有用过了。
鲜肉区的营业员,是一个胖乎乎的女人,因为没人卖肉,就坐在那里,看流动的顾客。案板上放着切好的肉,很新鲜——这是超市,怎么能不新鲜?只是不知道这些无人购买后来变得不新鲜的肉最后会怎么处理。
冷藏区放着的香肠很多都是不常见的牌子,可能是大厂家看三和冷清,就撤场了。酸那里空了一大片,没人去补货。
要知道在大润发,那可是不能有空位的,即便没人买,例如宠物用品,也不能空着。
见过三和的繁华,如今看它如此冷清,也不由得唏嘘。
说没有感慨那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这感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罢了。
对于三和的繁华,我记得的似乎楼里都是人,还有一条无比巨大的金毛犬在广告牌后等主人。
再多的,也记不得,也形容不出来了。
从三和出来后收拾了一下心情,然后去了一座大厦下面新开的两元店。
那座大厦最原始是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建完后开了商业城,类似三和是一家综合性购物中心,我娘曾经去那里卖童装。后来商业城黄了,停置许久又成了千家惠服装超市,里面的衣服很便宜。现在楼上修整好了,千家惠搬到了楼上。
这个两元店是新开的,因为在公园商场的两元店里有卖旧杂志的,我就想进去看看这个店有没有。找了一圈,买了两个记事本,然后就开车回家。
许久未出,我认为应该记述一下。我一向喜欢用照片来记述一次外出行动,可我觉得这次用照片是记述不出来的,于是写下这篇游记。不通语法,望勿多责怪。
图片是后配的,因为觉得像这种长文配上个图会好看些。然而手边只有奶糖与记事本。
我期待下次出行。
拓泊蓝灵
记于一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