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认为右脑记忆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日本的春山茂雄则认为:右脑是祖先脑,储存了人类500万年在进化过程当中所积累的智慧,赋予人以直觉、灵感、顿悟、创意等,其信息量更高,为左脑的十万百万乃至千万倍以上。
自古以来,人类依赖右脑、依赖祖先们积累下来的智慧作为基本要素,才生存下来。当然,这决不是说左脑不重要、逻辑思维不重要,右脑的精彩表演是基于左脑的充分动作之上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源泉。
世界上成为“天才”的,都是有意无意中开发了右脑潜能的那部分人。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有一种很好的右脑教育方法:经典诵读。所谓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刚会说话时就开始读经,或者在孩子不会说话之前由家长读给孩子听或者播放诵读音频。
因为根据医学科学研究,人类约有150亿个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全部完成于胎儿期,平均起来,每天要生产五六千万个,胎儿诞生后就不会再增加。
但是,人出生以后大脑的重量却会增加,出生时重约400克的大脑,发育到满1岁时已经重达800克,而1岁以后的成长就慢了下来。这些出生后脑部增加的重量,是来自脑部网状组织的结构或覆盖物的结构。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网络——突触,突触越深厚、越细致,那么他的智能就越发展。
从出生到3岁时期的3年中,孩子大脑的联络已经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1岁增加近20%。但是3岁以后,却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1岁成长约10%,到6岁就要完成至80%。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
所以0—3岁的时候,是孩子们大脑智识最关键的发育期,这一时期婴儿的智识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当家长们能在此时期给予婴儿天才所必备的精神营养和正确的教育,孩子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天才。
要想使孩子们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个60%的慧与智的同步发育,让孩子们的慧与智在这一时期同步建立起来,完成这个奠基工程,这个责任和义务就天然地落在父母的双肩之上,落在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双肩之上。
这个责任重大而艰巨,千万不能错机失缘。
老子《德道经》中说:“其未兆也,易谋也。” 家长们将婴儿期教育“谋”于智识抑制未动之先,行“易”于慧识的充分展开,同步提供丰富的营养慧识和智识的精神食粮,全面早期展开慧智同步教育,那么慧与智同步开发而平滑地过渡也就自然而然。
因为“先天中确立后天最易”,0—3岁是孩子们最初始的“先天中的后天起步阶段”,它决定着孩子人生之旅的一生是否成功,能否实现父母的殷切期望。
现在大多家长老师要求孩子先理解再记忆,这是一种左脑式教育,是把成人的左脑思维方式强加于孩子,在抹杀孩子的天赋而全然不知。
右脑记忆是不需要理解的,右脑属于深层次的悟解。
孩子擅长不加理解记忆复杂的内容,这正是右脑记忆的特点。
正因为经典不容易理解,所以就是最好的教材,当反复阅读这些经典时,反复刺激右脑深层神经;犹太人通过经典诵读教育培养出来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幼时的教育:诵读经典慧智双运育,成人后才能有所成就。
经典诵读除了能开启大脑众多生理功能以外,还具备极高的文学内涵,为将来孩子的语文能力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获得了成为文豪的基本素质。
大脑首先要有优质的输入,才能有优质的输出。在孩子幼时先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记下来,等到孩子成长到能够理解的年龄自然能够深层次的悟解。
做个形象的比喻:假如右脑记忆细胞有10000个单位,孩子甲在6岁之前记住了10个故事,右脑记忆细胞需要激活参与的数量是100个单位;孩子乙在6岁之前记住了四经一书,右脑记忆细胞需要激活参与的数量是2000个单位;这两个孩子上学后同一个班,老师要求背诵一篇文章,孩子甲需要2个小时左右能够记住,孩子乙则只需要5分种左右便能完全记牢。
不言而喻,他们两个之间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没有差距,孩子乙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成了天才,如果在此期间继续锻炼右脑,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必定才华横溢,创新能力极强。
孩子甲因为他幼时没有人引导他,原本这个孩子具有成为天才的右脑天赋,就这样在成长中沦为成了平常人的左脑思维。
在《天才的世界》一书中提到,“天才”是伟大的开创者和创造者,是完成了客观上被认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工作的少数人。
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富有预见性和洞察力。其实这些特性都是右脑的资质,只用左脑工作的普通人和它们无缘。
记忆分为左脑和右脑。所谓有记忆力而没有思考力,正是因为这种“记忆力”是左脑的记忆力。
如果右脑记忆力得到开发,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创造性来源于右脑,左脑是没有创造力的。右脑记忆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右脑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还能够激发出右脑的创造性、灵感与直觉。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很好的例子: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 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
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母亲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
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科学发展上做出巨大贡献,和幼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实并不是只有幼时的钱学森记忆力好,应该说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段记忆力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加以引导,只会白白浪费掉,而错失良机。之后即使花上千两黄金,也换不来这种绝好的教育机会。
天下父母皆有爱子之心,希望子女成为民族的圣贤、国家的栋梁,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孩子们的先天阶段抓起,用老子所阐释的上善治水方法,将人之初的善性培育完整,没有点滴的残缺,使五行五德不缺或少缺,使我们的五行五德能量都在孩子们的先天状态阶段,就得到一种最完整、最高质量的补充、滋养、修补校正提升,使胎婴的先天慧性真正达到老子强调的“浴得一以盈”,就是要使孩子们充分地沐浴在道光德能的环境之中,充实而丰满,从而促使后天智性高质量地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