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由Kennedy和Eberhart在1995年提出,属于进化算法的一种,是通过对模拟鸟群扑食行为设计的。
-
基本思想:
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 -
场景设定 :
一群鸟在随机搜索食物。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那里。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最简单有效的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 -
粒子群算法的几个概念
- 粒子:场景中的一只鸟;
- 种群:场景中的一群鸟;
- 位置:粒子(鸟)所在的位置;
- 速度:鸟的飞行速度,粒子的移动速度;
- 适应度:鸟距离食物远近,粒子距离目标的评价。
2. 算法分析
-
算法流程
-
流程描述
1.
首先随机生成粒子,并组成种群;其中粒子的数量及种群的大小可以控制;
2.
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3.
通过当前适应度值是pBest(当前粒子的历代最佳值)和gBest(种群的历代最佳值)进行对比,来更新当前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4.
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达到迭代次数或者最优解的误差满足设定的阈值),若不满足则转向2.
-
速度与位置的更新
粒子群算法的核心就是每个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更新-
速度更新
v
:粒子当前的速度;w
是惯性因子;position
是粒子当前的位置;pBest
是当前粒子历代最好的位置;gBest
是种群中当前最好的位置;c1
和c2
是学习因子,分别是向pBest
和gBest
学习。 -
速度更新的三部分解读
-
w*v
: 惯性保持部分,粒子沿着当前的速度和方向惯性飞行,不会偏移。假如没有惯性部分,粒子会很快向pBest
和gBest
移动,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有了惯性,粒子就会有在空间中自由飞行的趋势,能够在整个空间寻找最优解。 -
c1*rand()*(pBest-position)
:自我认知部分,粒子有回到自身历代最好位置的意愿。假如没有自我认知部分,粒子将很快向gBest
移动,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
c2*rand()*(gBest-postion)
:社会认知部分,粒子有向种群中最好位置学习的意愿。假如没有社会认知部分,所有的粒子都向各自的pBest
移动,各自陷入自身的最优解,从而导致整个过程不收敛。
-
位置更新
-
3. TSP问题
TSP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即旅行商问题: 又译为旅行推销员问题、货郎担问题,是数学领域中著名问题之一。假设有一个旅行商人要拜访n个城市,他必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路径的限制是每个城市只能拜访一次,而且最后要回到原来出发的城市。路径的选择目标是要求得的路径路程为所有路径之中的最小值。
TSP问题是一个组合优化问题, 是一个NPC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称TSP问题(Symmetric TSP),另一类是非对称问题(Asymmetric TSP)。
4. 粒子群算法解决TSP问题
-
算法的实现
- 粒子的表示:TSP问题的一个解为一个序列,可以表示为一个粒子;
- 速度的表示:用一个序列的交换序列表示粒子的速度。
- 适应度函数的定义: 当前序列的路径长度即为适应度值,通过经纬度坐标计算。
- 惯性因子的定义:自身的交换序列即惯性因子
-
Java代码实现
- 速度和位置的更新
更新公式:Vii=wVi+ra(Pid-Xid)+rb(Pgd-Xid)
- 速度和位置的更新
private void evolution() {
for (int t = 0; t < MAX_GEN; t++) {
for (int k = 0; k < scale; k++) {
ArrayList<SO> vii = new ArrayList<>();
//第一部分:惯性保持部分,自身交换对
int len = (int) (w * listV.get(k).size());
for (int i = 0; i < len; i++) {
vii.add(listV.get(k).get(i));
}
//第二部分:自我认知部分,和当前粒子中出现最好的结果比较,得出交换序列
//ra(Pid-Xid)
ArrayList<SO> a = minus(mUnits.get(k).getPath(), Pd.get(k).getPath());
float ra = random.nextFloat();
len = (int) (ra * a.size());
for (int i = 0; i < len; i++) {
vii.add(a.get(i));
}
//第三部分:社会认知部分,和全局最优的结果比较,得出交换序列
//rb(Pgd-Xid)
ArrayList<SO> b = minus(mUnits.get(k).getPath(), Pgd.getPath());
float rb = random.nextFloat();
len = (int) (rb * b.size());
for (int i = 0; i < len; i++) {
vii.add(b.get(i));
}
listV.remove(0);
listV.add(vii);
//执行交换,生成下一个粒子
exchange(mUnits.get(k).getPath(), vii);
}
//更新适应度的值
for (int i = 0; i < scale; i++) {
mUnits.get(i).upDateFitness();
if (Pd.get(i).getFitness() > mUnits.get(i).getFitness()) {
Pd.put(i, mUnits.get(i));
}
if (Pgd.getFitness() > Pd.get(i).getFitness()) {
Pgd = Pd.get(i);
bestT = t;
}
}
}
}